中經院估美擬對台課15至20% 籲爭取特定ICT產品關稅優惠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關稅議題,海內外經濟學者密切關注。中經院院長連賢明預估,美國對台的目標關稅可能達到15%到20%,影響可能會在緩衝期過後就會出現,也呼籲台灣可以從特定ICT資通訊產品爭取關稅優惠,並爭取與日韓談判結果相同條件。
美國關稅政策一變再變,國際不確定因素增加,28日國內智庫邀集專家學者展開研討,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分析,川普的關稅政策主要目的就在讓製造業回流美國、應對貿易不公平以及逆差造成的財富外流,還有增加美國稅收4大項。
中經院長連賢明指出,「那時候在評估是他1年大概要收到差不多5000億的稅收,來支持他的減稅法案,美國1年進口大概是差不多3兆6000億左右的貨品。」
連賢明分析,川普以維護美國國安作為關稅政策的中心思想,即使是盟友也難0關稅,就連盟邦以色列都有17%關稅,加上各國的關稅地板價從10%起跳,預估川普對台灣的目標稅率是15%到20%。
連賢明分析,「也不需要說很明確的去表態,其實台灣的經濟體沒有大到可以直接跟人家叫牌,這是大家要最知道的一件事情。」
學者強調,像是台灣輸美70%都是ICT資通訊產品,可以爭取特別項目的豁免,另外也並非早談判就占優勢,反而可以等待國際談判初具雛形,爭取與日韓等國家相同標準。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表示,「防洗產地,未來你出口到美國都要附這個產地證明,但是我覺得可以再進一步思考,怎麼樣跟美國原產地做規定、來做對接。」
也有學者建議,政府可以利用科學園區的建設經驗,協助台商建設在美國的對外貿易區FTZ,讓零組件維持台灣出貨,同時降低台灣對美貿易順差,成為談判條件之一。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