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葬件數連5年超越土葬 台灣喪葬習俗發生什麼質變?【圖解】

(設計/曾芯敏)
清明掃墓「火燒山」年年登上新聞版面,不過其實土葬早已不是台灣喪葬方式的主流。「入土為安」的喪葬觀念隨著社會變遷而淡化,台灣人為什麼開始選擇火葬安置納骨塔或環保葬?樹葬、植存與海葬是什麼?強調永續精神的綠色殯葬,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嗎?

土葬過去是台灣多數人的葬事選擇,清明期間民眾前往公墓掃墓祭祖,焚燒雜草或燃燒金紙,不慎引發火災,讓警消疲於奔命。

每年3、4月成為墓地火警事件的高峰期。防範清明火燒山已成為消防署重點宣導工作,以「4不2記得」口訣提醒民眾——雜草不亂燒、菸蒂不亂丟、爆竹不燃放、紙錢不飛揚,並記得滅餘燼、記得收垃圾。

土葬不再是大宗 2022年掃墓火警仍近千件

消防署統計,近年掃墓引起的火災件數有下降趨勢,但在2021年大增至1515件,佔全年度火災通報事件6.99%。消防署指出,2021年台灣西部地區發生56年來最嚴重乾旱,天乾物燥易起火,導致火災件數回升,較上年增加637次。

(設計/曾芯敏)

今年南部水情持續吃緊,春雨還沒報到,台南、高雄水情燈號接連亮起橘燈,實施減量供水,是否影響起火件數仍有待觀察。

不過觀察墓地火警通報事件走勢,相較2017年的1936件,2022年大幅減半,僅剩997件。消防署積極宣導之外,選擇土葬的人數逐年下降,也是墓地火災減少的可能原因之一。

火化成主流 納骨塔位不足有解嗎?

台灣傳統喪葬習俗強調「入土為安」,但隨著人口增長,土葬用地的取得日益困難。「在1970年左右,政府就開始提倡火化進塔,還有公墓公園化跟遷舊葬。」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楊國柱說,因應社會型態變遷,政府開始推動火葬,並建造納骨塔保存骨灰骸,希望解決「活人與死人爭地」的難題。

楊國柱指出,儘管在傳統風水地理觀念中,火化後的骨灰無法達成土葬庇蔭子孫的效果,不過葬事選擇往往牽涉多重條件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也是日漸改變喪葬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隨著都市化加速,台灣人葬俗觀念持續轉變,2021年土葬僅5752件且持續減少,選擇火化以骨灰方式存放已是大宗,有22萬2261件,納骨塔位的需求也隨之成長。

(設計/曾芯敏)


根據環境、地點、坐向與樓層等因素影響,民間納骨塔收費從3萬到數十萬元都有,縣市政府轄下的公立納骨塔則落在1.5萬到3.5萬元左右,且只需收費一次,相對受到民眾歡迎。

不過截至2021年為止,全台公立納骨塔使用率達7成3,其中台北市更突破9成,接近滿位。不少台北市民反映,公立納骨塔位必須等待候補1年多,富德靈骨樓第2座新塔落成還得等到2026年,只能先選擇安置在民間寶塔。

骨灰存放件數維持成長趨勢,但納骨塔屬鄰避設施,在人口稠密的都市擴建不易。為活化空間與土地利用,楊國柱指出,近年不少公營納骨塔仿效民間作法,推出生前預購制,建議管理者可從限制年齡下手,有條件僅供高齡者購買,避免塔位閒置時間過長。

此外,納骨塔在骨灰塔位之外,也提供空間大2至3倍的骨骸塔位,放置土葬遷墓撿拾的大片骨骸。楊國柱建議,可適度拉開骨骸與骨灰塔位售價的差距,以價制量,預期將有更多家屬願意火化撿骨後,再以骨灰方式存放,節約空間使用;在興建規劃新塔時,也可降低骨骸塔位數量,有效提升整體容納件數。

環保葬件數超越土葬 北市逾6千件佔3成最多

土葬用地難取得、納骨塔位也有限,為使殯葬設施能朝永續精神邁進,內政部自2001年起推動環保自然葬。環保自然葬法包括樹葬、海葬及植存等,讓火化後的骨灰直接回歸自然,維持生態循環,也能節省土地利用。

楊國柱提及,2002年通過的《殯葬管理條例》中,就針對3種環保葬法分別進行規範。樹葬需將骨灰埋藏在政府指定公墓區域,植存在一般林園埋存,海葬則需前往政府劃定海域拋灑。

國內環保葬件數在2017年以9135件,首次超越土葬7779件,並持續成長在2021年突破1.8萬件,顯示愈來愈多民眾接受並認同環保葬法。

(設計/曾芯敏)

攤開全國22縣市選擇環保葬件數,2021年台北市以6725件居冠,佔全國3成。若以葬法比例檢視,台北市有3成6死亡人口選擇環保葬,更高於全國平均值13%。

(設計/曾芯敏)

「台北市腹地狹小,環保葬精神在永續跟循環使用,所以我們大力積極地在推動。」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蔡名娟說,台北市提供樹葬、花葬及海葬3種環保葬法,費用一律全免,民眾反應也相當踴躍。

為提升民眾參與環保葬意願,北市殯葬管理處更推出獎勵政策,自塔位遷出改為環保葬有1萬至2萬元的「多元環保葬鼓勵金」。

樹葬、海葬與植存是什麼?綠色殯葬能成主流嗎?

選擇採環保自然葬的台北市民,樹葬57%佔最多,花葬以41%居其次,海葬2%最少。樹葬及花葬進行方式相似,將骨灰埋入公墓的穴位,再種植樹苗或花苗於上,或直接在樹木根部埋藏骨灰。目前台北市樹葬園區包括詠愛園及落羽之秋,花葬區則集中在陽明山臻善園。

蔡名娟表示,火化過的骨灰約2年時間能完全分解,因此重新翻土的週期多為2到3年,不過通常在滿位後才會重複使用,因此每個樹種區域的翻新頻率可能都不同,與民眾選擇有關。「像是詠愛園就有櫻花、梅花跟黃金風鈴木等13個樹種,讓家屬可以自行挑選。」蔡名娟觀察,會開花的樹種通常是較為熱門的選項。

台北市富德靈骨樓詠愛園樹葬區。(圖/取自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官網)

樹葬區對台北市民來說,如同規劃完善、環境優美的公園,民眾接受度高。而較少人選擇的海葬,則需在火化後將骨灰磨成細粉,裝到無毒的易分解容器中再拋撒。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每年辦理5到6次聯合海葬,將蒐集民眾的意願報名,並依據海象挑選合適的日期。蔡名娟說明,海葬儀式當天會先安排家屬在一殯完成追思會,搭乘接駁巴士前往基隆,乘船至防波堤延伸6000公尺的海域,將裝有骨灰的容器伴隨鮮花拋灑入海。

蔡名娟認為,民眾目前較能接受花葬、樹葬,或許與能前往固定園區追思有關。楊國柱就指出,環保葬以自然景觀取代墓碑,與傳統偶像祭拜的習俗不符,可能是許多民眾仍無法接受的主因之一。

台北市殯葬處在清明期間,也在環保葬區設立追思亭及回憶長欄,提供民眾寫下對先人的思念之情,用文字傳達對故人的祝福與追憶。

楊國柱觀察,年輕世代偏好喪葬儀式從簡,對於環保葬態度普遍也更為開放,預期未來環保葬的選擇將持續增加。台灣殯葬習慣選擇持續改變,環保葬作為兼具永續自然與活化空間使用的新選項,也為喪葬文化打開更多元的革新與想像。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