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到暖冬影響,適逢產季但烏魚子產量減少,價格創新高。除了氣候因素,主因還是飼料上漲,加上政府大力推動漁電共生,很多漁民寧可將魚塭轉作光電,導致現在養殖面積減少。
早上六點天才剛亮,捕撈師傅們已經開始沿著池邊下網,準備捕撈烏魚。每年11月到隔年1月,養殖烏魚會從新竹竹北往南一路收成,直到屏東,由於今年天氣還不夠冷,魚卵的結卵率比較低,產量不夠,烏魚子的產地價也創下歷史新高。
業者蔡義柏解釋,「通常它有一個標準,像今年八兩的是1050元,然後六兩的話就減一百,就變成950元。」
烏魚子的製作非常費工耗時,人工貴、飼料上漲,再加上養殖環境,氣候變化,使得養殖烏魚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漁民寧可將魚塭轉作光電。事實上,今年烏魚價格創新高,蔡義柏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光電有關。
「現在政府鼓勵魚塭,大量太陽能種電,據嘉義縣政府公布的,嘉義縣今年就有兩千多公頃的魚塭或者是溼地,參加太陽能種電。所以說這個量非常多,導致魚塭減少。」蔡義柏說。
嘉義縣義竹鄉漁民周銘修也說,「單單租金就差了快10倍,所以一般的地主會想要種電,他不會想養殖了。」
由於漁電共生的戶外養殖,目前還處於試驗,至今還沒有規模化養殖的成功經驗,漁民不敢貿然嘗試,但如今卻已面臨租不到魚塭的困境。
台南市七股區漁民邱創褘表示,「現在大概就是說,我目前大概有一半的魚塭是租的,假如說今天是變成要跟綠能公司一起做漁電共生,基本上會有蠻多問題的。因為我目前也沒有看到一個,讓我真正看到有經濟規模的產出。」
魚價上漲,漁民原本應該很開心,不過眼看家鄉地景地貌逐漸改變,再加上現今面臨種種考驗 ,邱創褘心情只有更加沉重,不只擔憂自己,更怕蓋滿了光電的漁村,此後更加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