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醫師:輕症童康復後可能發生
本土疫情延燒,兒童染疫數也不斷增加,5日晚間台大醫師林銘泰就在臉書發文表示,4月底曾收治一名10歲確診的輕症男童,兩天就痊癒,沒想到5月底卻出現腹瀉、淋巴結腫大、起紅疹和四肢腫脹的情況,經診斷是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在加護病房急救五天才脫離險境,是全台首例確診康復後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個案。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感染後一個免疫的反應,也就是說這個病毒,可能在他身上已經都被清除掉,但他身體的免疫反應還不打算冷靜下來。可能會發生在感染後的2週到6週之間是最常見的,初估大概感染率最糟的狀況,大概萬分之一。」
醫師表示,兒童染疫後就算是輕症也可能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主要的發生年齡介於0至19歲,其中又以6至12歲居多。當孩子染疫康復後,接下來六週內都是觀察期,若出現突然持續高燒、且有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等狀況,就要前往就醫。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致死率約1%至2%,早期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打一劑新冠疫苗,也可下降97%風險。
北榮兒童醫學部主任洪妙秋指出,「發生的機轉不清楚,完全康復以後,如果又產生發燒的情形,然後找不到原因的話,要很小心是不是多系統發炎性症候群。」
另外,用來治療新冠肺炎的主要使用藥物之一瑞德西韋,陽明交通大學與劍橋大學的研究卻發現,孕婦確診後若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所分解的代謝物可以在羊水、胎兒、胎盤中測得,雖然未發現對胎兒有顯著風險,但仍應評估潛在效益大於風險再投藥。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蔡東湖表示,「瑞德西韋的藥效成分,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它的結果是40分鐘,就可以代謝成它的藥效成份,60分鐘就可以經過胎盤組織,進入胚胎進到胎兒的肢體。」
對此研究指揮中心表示,瑞德西韋是染疫才會使用到的藥物,孕婦如果需要使用主要是因為中重症或預防出現特殊情況,醫師會權衡利弊再考慮投藥,未來該研究若有延續或後續發表,會再提到專家會議中,就診治指引部分是否參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