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提人權行動計畫 七大策略盼改善漁工勞權

台灣遠洋漁船傳出漁工超時工作、被苛扣薪資等負面事件,傷害台灣國際形象,為此漁業署提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等七大策略,針對超時工作問題,將修法明定漁船裝設CCTV,讓工時透明化,也要強化仲介管理。

外籍漁工只能在甲板休息、環境惡劣,超時工作又吃不飽,還經常遭到船長等幹部暴力毆打。權宜船大旺號不人道對待漁工,涉嫌違反人口販運法,日前包括船長等9人遭高雄地檢署起訴,類似負面消息不斷,傷害台灣國際形象。為此漁業署推動「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提出七大策略,其中要求船上要加裝CCTV,讓工時透明化。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未來有全程紀錄,就能避免爭議,「因為CCTV的影像裡面顯示,都沒有人在作業、怎麼會作業那麼久呢,所以這個一看就知道了。」 

七大策略也包含要求薪資全額直接給付船員、漁船停留海上不得超過10個月、不得收取仲介服務費,也獎勵船東設置WIFI,漁工團體認同此作法,但對於遠洋漁工七月起,薪資從450美元調高到550美元,仍覺不足。

天主教耶穌會台北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社工專員李正新表示,「這跟國內的薪資(基本工資)800多塊,還是有一段的距離,希望就是說能夠盡快的加速腳步,能夠讓遠洋漁工的薪資,可以跟國內的薪資,以就是說不脫鉤。」 

為此已率先改善漁工工作環境的台灣區鮪魚公會理事長林毓志,強調船上透明化能減少爭議,也坦言疫情加上戰爭導致油價飆漲,替外籍漁工加薪的政策,令他們掙扎但決定配合。

林毓志表示,「這實在是相當沉重,我跟大家報告,現在我們的船在外面,大小隻每天都在賠錢,你沒有疼惜你的船員,船員怎麼可能船上幫你順順工作、讓你賺錢?」

農委會指出,調高外籍漁工薪資,船東一年約要多支出7、8億元,但政府也打算在本計畫投入6.4億元,再加上建置岸上平價住宿設施、以及減船計畫,約投入20億元來整體改善船員權益。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