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兩年辦一改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十月底開幕,以臺灣建築師王大閎的科幻小說"幻城"做靈感,展示15个亞洲國家的作品,鬥陣來眼界一下。
行入國美館大廳,捅過醒目的走廊,向檢疫員領一張貼紙,新的城邦旅程正式開始。
頭一件作品、也是現場唯一一件建築師創的作品,科技感的藍色燈光共中國式八角門、圓窗,和代表網路連結的天篷、傳統紅色柱仔照予光,就是欲呼應這改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的主題「未至之城」,代表對未來的想像。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魏子鈞表示,阮的作品真重視現代的體驗,阮希望觀眾會當佇內底,體驗著台灣建築的現代化,其實真重要,阮是一種濫血的概念,咱有西方的理念嘛有中國的理念,嘛有咱台灣在地的理念,遮爾複雜 遮爾多元的思想,會當直接表現咱台灣的現狀,就是非常多元環境的社會。
「未至之城」臺灣策展人高森信男表示,這次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阮有真濟亞洲的藝術家,In咧講的未來,毋是in家己烏白講的,這是為著咱今仔日現實的問題,發展出來對未來的看法,逐家會當對展覽來思考,咱未來會生做啥物款,會拄著啥物問題。
燈光閃爍的大幅看板,反映台灣對1980年工業社會對未來繁華的向望,台灣藝術家李勇志的作品,也予人印象真深。
民眾表示,,有關動態的流動,對銀幕頂的線條,和往過的作品真無仝,現在的衝擊力閣較大,咱欲按怎去接受這款的衝擊力,和遮爾強的目光,對視覺 也有聽覺,感官遮爾豐富,按怎去消化。
對柬埔寨藝術家的攝影作品,反映城邦發展中,大自然和都市開發的衝突;韓國釜山海底的實驗室、海草礁做成的裝置藝術結合影像,展現氣候變遷人類生活受衝擊;到日本藝術家以大自然的聲音表示隔離的孤單和世界脫離的感覺。
國美館兩年一改的亞洲藝術雙年展,雖罔因為疫情無外國客到場參觀,不過15个亞洲國家,38組藝術家和團隊綿爛參與,in的作品予濟濟人對亞洲未來主義,有閣較濟寄望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