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歇業與民眾減少外食 北市府愛心餐券發放量不增反減

疫情爆發以來,民生經濟大受影響,台北市上半年發放的愛心餐食券卻是不增反減,下滑兩成,但基層里長自己打造的食物銀行,疫情期間需求大增,受到外界質疑,市府做得比里長還差。社會局表示,未來會強化公私協力,也會增加商家布點,預計10月底前將達到200家。

五月疫情爆發以來,不少人被迫放無薪假,台北市有愛心餐食政策,但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發放愛心餐券竟然不增反減,減少兩成,也讓外界質疑,愛心餐券是否能幫助到需要的民眾。

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陳怡如說明,「在疫情期間確實因為民眾的飲食習慣改變,比較減少外食的需求,那另外也是有店家它暫停營業,也是有一個下降的狀況。其實我們社會局提供多元的一個餐食的服務,所以我們其實是一個服務網絡,就不是只單純看說這個愛心店家,只有50個店家。」

相較於新北市預計號召1000家餐飲店家、協助20萬人次讓有需要的人三餐溫飽,台北市合作店家只有55家,而北市基層里長自己打造的民營社區型的食物銀行,疫情期間供餐數量沒有像市府發的愛心餐券下滑,反而需求大增。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長方荷生指出,「在疫情期間的分享麵包,大概從30公斤我們就已經發到60公斤到80公斤都才夠,製作便當送去他們發放的量,從80個、120、150到200個,排隊的這些人幾乎一半以上不是街友。」

北市社會局強調,未來會增加商家布點,預計10月底前將達到200家,強化公私協力,結合民間團體社工和鄰里長的串聯,也會提供多元餐食服務,除了原有的愛心餐食補給站之外,也會充分運用食物銀行及盛食交流平台,將市場攤商捐助新鮮未賣出的食材和民生物資等,媒合給有需求的家庭。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