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滿目的手搖飲茶攤及排隊人潮,由經濟部商業司主辦,台灣首屆手搖飲嘉年華高雄場,這週末在新崛江商圈登場,希望能在疫情期間刺激在地消費。
經濟部商業司專門委員曾碧雲說明,「手搖茶飲我們一年大概可以賣出十億杯,其實它占整體產值的部分,一年大概有一千億左右,推廣到世界各地,海外都有業者到那邊展店,也受到國外朋友的喜愛,所以我們想這個產業的部分,我們會繼續來推動努力。」
疫情讓不少產業,特別是餐飲業的發展受創,業者也積極跟政府合作,尋找出路。
茶飲業者曾先生說:「我們(業者)沒辦法出國,所以我們對外的貿易,其實是有縮減的現象,業者最需要的是國內的市場。」
茶飲業者鍾先生也認為,「因為疫情的關係,現在客人很少會去到我們的門店,(生意)也是有差別的,因為我們只要走出來(設攤),客人就會看到我們。」
儘管景氣不好,還是有民眾願意多少外出消費,與店家共體時艱。
民眾賴先生說:「找找看有什麼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嘗試看看。」
民眾劉小姐也表示,「鼓勵一下年輕人,我看這攤販都是年輕人居多。」
以高雄來說,觀光夜市人潮因疫情減少,其中瑞北夜市還因無法合法納管在11月中熄燈。為帶動消費,中央及市政府努力舉辦各項商業活動,但學者建議,穩定地方觀光及經濟,癥結點還是在找出城市定位。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認為,「必須要去做一些資源的解構跟盤點,你要去找到城市的定位跟城市的特殊性,它也可以去創造出以高雄做為門戶進出這樣的概念。他(觀光客)以高雄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這些景點。」
疫情將多數產業及民眾綁在國內,讓政府及民間有機會重新思考產業定位跟發展,在有限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出路。
以高雄來說,觀光夜市人潮因疫情減少,其中瑞北夜市還因無法合法納管在11月中熄燈。為帶動消費,中央及市政府努力舉辦各項商業活動,但學者建議,穩定地方觀光及經濟,癥結點還是在找出城市定位。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認為,「必須要去做一些資源的解構跟盤點,你要去找到城市的定位跟城市的特殊性,它也可以去創造出以高雄做為門戶進出這樣的概念。他(觀光客)以高雄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這些景點。」
疫情將多數產業及民眾綁在國內,讓政府及民間有機會重新思考產業定位跟發展,在有限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