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趨緩,不少展演活動也陸續登場。但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調查,3年的疫情讓藝文產業好幾次面臨停業與紓困危機,有6成的藝術工作者因為疫情收入減少,其中3成減少超過一半,還有人因為合約等關係沒有辦法獲得紓困資源。相關工會呼籲政府協助改善藝術工作環境,公布身分認定機制,重視職業的心理健康。
要遏止黃牛票,有民眾在公共政策平台提出,建議實施藝文票券「實名制」提案,對此,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文化部將朝向修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方向,併以行政罰及刑罰方式,對加價轉售及大量掃票行為,予以處罰。
疫情穩定,為著振興藝文產業發展,文化部推出「振興振心」方案。本底欲發予18歲少年人的「成年禮金」,會加發19-21歲,計共是90萬人會當提著1200點的成年禮金,通好用來看展覽、看國片,買冊、買文創商品等等藝文消費。若準去「獨立冊店」消費,閣會加發買冊的禮金。(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新冠肺炎疫情,讓藝文產業遭遇嚴重衝擊。而現在疫情趨緩,為了振興藝文產業發展,文化部推出了「振興振心」的方案。原先要發給18歲年輕人的「成年禮金」,將會加發19-21歲,總計是90萬人可以獲得1200點的成年禮金,可以用在看展、看國片,還有買書、買文創商品等藝文消費。而且這群符合「成年禮」的年輕人,如果能前往「獨立書店」消費,還會加發購書禮金。
文化部與相關單位,促成將「企業促進文化發展」納入我國永續發展實踐範疇,上市櫃公司投入資源支持國內文化發展,可在公司「治理評鑑」中得分,文化部預估今(2023)年可帶動30億元的文化投資。
由北藝大、藝管所舉行的2022十大藝文新聞票選,在今(27)日公布。民眾最關注的藝文議題,由故宮打破文物獲得第一。除此之外,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倉庫在日前發生大火,雖然沒有列入票選,卻依然獲得關注。學界和藝文界都盼望,能正視藝文倉儲的重要性。
「劇場視形傳譯」在歐美已經發展30年,最近台灣也有藝文團體舉辦工作坊,要培養台灣在地人才。請到的顧問就是美國手語翻譯員凱文.戴爾斯(Kevin Dyles)。他畢業於馬里蘭大學戲劇系,投入劇場翻譯工作已經25年,經驗非常豐富。劇場翻譯和一般手語翻譯有何不同?手語新聞透過視訊訪問,請他來說明實際提供服務的狀況。
疫情影響到的不只有觀光旅宿業和服務業,其實藝文產業也備受衝擊,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發布一份工作費用改革報告,指出現階段藝文工作者所面臨到的困境就是低薪,呼籲文化部應跨部會合作,修正法規,給予更合理的勞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