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手語納早療議題 衛福部上月會議討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對於手語納入早療的議題,衛福部也在七月中召開專家學者會議。而與會的聽障團體代表認為,聽損兒學手語,不屬是於治療的一種,而是語言的學習,應該是在學前教育階段,一律都要提供。

每到假日,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都成了聽損家庭的手語基地。
大人跟小孩都有自己的手語課,最後還有手語表演,扣連上課主題,寓教於樂。

親子手語教師高鳳鳴說,以前總是有一些零星的手語課程,只是因為他們都是屬於政府補助,沒有補助的時候就沒有辦法開課,所以這樣點狀式的效果其實是非常有限,那時候就想說如果我們可以成立一個親子手語故事屋,是屬於常態性、每週性,讓孩子們知道這裡是一個手語的基地。

親子手語故事屋,是由民間團體在去年開始成立。不過,像這類服務,財源多由政府補助,每年都得重新提出申請。
手語老師高鳳鳴表示,建議手語納入早療,是希望政府能夠有一個長期的規劃,讓服務的提供能夠持續且穩定,同時費用也能讓家長負擔得起。
對此衛福部社家署在上個月召開專家諮詢會議討論。

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秘書長謝素分自己是特教老師,知道所謂的早療是針對醫療相關的部分,認為把手語當成一種治療並不恰當,而是應該要放到教育裡面。
而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監事黃淑芬說,從2-6歲的階段,如果發現是聽損兒,希望馬上有兩種語言可以介入,一個是手語一個是口語,提供雙語的教育,不是由父母來決定要不要學,是希望有強制性。

與會的聽障團體代表提出,手語不屬於治療,應該納入學前教育,而且廣泛提供給所有聽損的家庭。

衛福部社會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說,早療都有個管,如果有篩選出來這樣聽力受損的孩子,其實可以追蹤他的情況,如果他是用人工電子耳或者助聽器,或者是學口語,還是有困難,怎麼樣連結現在有的手語的資源,然後幫家長跟幫孩子,這是比較重要的。

衛福部社家署表示,可規劃由早療的個管員連結手語資源。
而未來聽損兒的學習台灣手語,是由衛福部主則、還是交給教育部規劃?有待機關討論。
記者 歐姵君 謝其文 鄭凱文台北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