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乳癌患者年輕化 疑與遺傳、塑化劑有關

在台灣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但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醫界就發現,國人乳癌診斷年齡中位數在45歲到49歲,比西方國家年輕許多。

民眾在外食或在外購物,不少店家還是習慣使用塑膠袋、塑膠碗裝來裝熱食,但是醫界就發現台灣年輕型乳癌除了遺傳、外食,也與環境中的農藥、塑化劑有關。

民眾說,「如果說要預先要買什麼東西,我現在會要自己帶一個容器去裝。」、「還是會用(塑膠袋裝食物),因為是店家提供,但是如果譬如說像去,在便利商店或者是去超市買東西,我可能就會自備購物袋。」

乳癌在台灣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天約有31名女性會被診斷罹患乳癌,在國內乳癌好發年齡集中在45到55歲之間,比西方國家的70歲到74歲年輕許多,而且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而且年輕型乳癌有幾項特徵,包括自我檢查不易、影像篩檢不容易,發現時,腫瘤通常較大,常常是第二、三期的乳癌。

台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謝家明說明,「對(45歲以下)年輕族群,並沒有(免費)篩檢政策,所以大概是摸到硬塊以後才來的會比較多;基本上生物的特性的話,讓(年輕)這群的病人她惡性度高,治療起來好像效果有時候差了一點。」

想要遠離乳癌,醫師建議,除了盡量避免高脂肪的食物,尤其是動物性油脂外,生活中也要避免接觸塑化劑丶不要使用塑膠袋裝熱食,45歲以上婦女,更要定期做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檢查,尤其是乳癌高危險群或有症狀的女性,一定要提早就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早期乳癌治癒率高。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