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近半世紀前 研發「多重障蔽」處置核廢

林珍汝 賴振元 / 瑞典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很多國家都面臨核廢料處理的問題,瑞典從將近半世紀前就開始研發多重障蔽處置法,核電廠裡用過的核燃料,必須透過船運,經過中途處置、裝罐封裝後,再以海運送到位於地下四百五十公尺深的永久處置庫,這一連串的技術,目前正在做試驗,公視獨立特派員就深入瑞典,帶您一起了解。

從綠色森林往海邊望去,核電廠就佇立在海岸。瑞典有八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全國用電四成來自核能,用過核燃料的永恆旅程就從這裡開始。

SKB公司公關Jenny Rees說明,「核燃料棒在反應爐裡面使用5年,然後拿出來,先在核電廠裡放置大約一年,接下來會被送到中途處置庫。」

四家核電公司出資,成立核廢料處理公司SKB,在地下30米建造中途處置庫,1985年以來一共有6700噸用過核燃料,要在這裡度過三到四十年。但要營運這樣的溼式中途處置庫,一年需要大約5.5億台幣,因此瑞典計畫在中途處置廠旁建一座封裝工廠,把核燃料打包後,永久埋入地底。

公視記者林珍汝實際走訪報導,「核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經過冷卻之後,將裝進這一格一格的鑄鋼裡面,然後再用這厚達五公分的,99.98%的純銅封裝起來,完成之後透過海運,送到最終處置庫。」

為了載運用過核燃料,SKB打造一艘運輸船,利用海路穿梭在核電廠區。未來運輸船靠岸後,封裝的用過核燃料將沿著海岸,運到地下處置庫,地下處置庫深四百五十公尺,必須搭配特製的運輸車輛,這一切都還在計畫中。SKB也蓋了一個實驗基地,模擬未來處置的程序。

SKB公司公關Jenny Rees說,「我們先下去到340公尺的地方,再往下走到450公尺。」

隧道裡工程車輛穿梭,壁面除了標示距離及深度,還布滿各種管線以及試驗的標記。為了處置用過核燃料,二十年來這裡做了近五千項試驗。

Äspö硬岩地下實驗室公關Eva Hӓl表示,「母岩已經有18億年歷史,接下來我們還需要它10萬年。」

從地下實驗室搭電梯回到地面只需要九十秒,但瑞典政府卻花了47年,至今用過核燃料的旅程,依然尚未終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