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私立大學三年級的謝同學,每週有三天要去打工,因為一學期學雜費將近五萬,不自己想辦法,生活費沒著落。「如果說學校這樣調成功了,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年要多為學校、為學費無酬勞動10幾個小時,就是一個惡化學生在學校這個求學成本。」反教育商品化聯盟謝毅弘說。
陽明大學碩二學生朱智德表示,雖然唸了國立大學,學費也有減免,但平常必須兼任學校的助理職,才能應付生活開銷。「每個月會發給研究生一筆4000塊(獎助學金),(另外再去)當教學助理,每個月3000塊的助教費用,也是都沒有增加過。」
多數學生和家長不希望學雜費調漲,過去幾年,大學學費凍漲,不過教育部還是會按物價指數等指標,公布調幅。以107學年來說,基本幅度為2.07%,假若前一學年沒有調整的學校,可以加上去年調幅0.44%,達到最高上限2.5%。以公立大學,每學期2萬5千元學費來算,最多漲625元。私立學校5萬元學費,最高調整到1250元。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表示,「學校的財務資訊要公開上網,它要符合我們學雜費辦法裡面所訂定的財務的指標。助學的指標等項目研議的過程中,要有資訊公開,你要跟校內的學生做充分的溝通。」
教育部指出,學校若想調漲學雜費,要完成校內財務公開、檢視綜合辦學指標、召開會議等項目,最晚5月底前提出。而回顧前幾年學雜費調漲狀況,去年調幅0.44%,只有仁德醫專申請、但沒有通過;105學年則是暨南大學、國北護,通過調漲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