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核四轉型綜合電力園區? 環團籲先與居民溝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配合非核家園政策,台電證實六月起將陸續把核四廠1700多束的核燃料分批運回美國,不過買家還在尋找當中。未來核四廠可能轉型,再生能源、火力發電都是選項之一。不過環團表示核四廠部分用地早年是強制徵收民地而來,轉型應充分和當地溝通,而且也不一定只能用在能源上。
 
核四封存去年底到期,當時政院已表示絕不啟動。台電終於在3月9號決標,找到廠商處理核燃料,六月起,就會陸續把1744束核燃料,分成三年八個批次,運回美國燃料製造廠商「異地保管」,進行後續拆解。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因為這個燃料棒,其實我們都還沒使用,未來就是運出去以後,它會予以拆解。然後國外廠家會依照我們燃料束狀態,選擇到底合不合適。如果合適的話,他們就會來購買。」
 
核燃料運送、拆解費用約5.8億元,不過買家還在尋找當中。核四從1999年動工後,一度停建又復建,紛擾十多年,隨著核燃料運離台灣,幾乎確定走入歷史。不過環團質疑,核二2號機最快下週核准再啟,深澳燃煤電廠也在環評闖關成功,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是否出了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表示:「這個轉型過渡的確也會碰到電力的調度,還有各式各樣開發的困難。但是過渡期當中,我們覺得政府它並沒有優先使用綠能和節能,它反而把燃煤跟核能,這種傳統東西當優先調動的選項。我們覺得這讓我們非常失望。」
 
核四廠何去何從?台電初步規劃將它轉型成「綜合電力園區」,再生能源、火力發電都是選項,不過環團認為核四廠部分用地,早年是強制徵收民眾的土地而來,轉型應充分和當地溝通,須符合公益目的,也不見得只能用在能源上頭。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