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美髮業窮忙現象 髮廊推社企模式經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容美髮業曾被點名是血汗行業,為扭轉勞動現況,台北市有髮廊採社企模式經營,每週給學徒固定時段,練習剪髮等操作,希望助理能一年半左右就晉級設計師。
細心修剪髮尾,剪刀就是設計師温博欽,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但入行九年的他,曾受不了美髮業的低薪、長工時處境,一度放下剪刀,轉行房仲。
髮廊設計師 温博欽分享,「(前一份髮廊工作)月休大概是五天到六天,然後薪資大概就是兩萬五左右,我覺得對於我們設計師的未來,說不定連生活都是有困難的。」
温博欽說,北市中山區的髮廊,月休五天、日工時11小時,底薪加抽成,月收入只有兩萬五到兩萬八,是他遇過最糟的勞動環境,但這行讓他更絕望的是,本科系出身的美髮從業人員,普遍從高職建教生時期,就開始面臨血汗剝削。
温博欽的職場路並非個案,像是實習師Tony,也曾碰上日工時12小時、月休四天的建教合作,但月薪只有8000元到1萬2千元之間。
髮廊實習師 Tony說,「也就很少,然後其實那時候生活費都會不夠用,其實還蠻吃緊的;你每天上班有可能好累、好想睡覺。」温博欽也說,「因為髮廊有太多剝削員工的故事,導致很多高職畢業的人都沒有辦法再相信美髮、不會想再踏入美髮。」
但温博欽還是回到了美髮業繼續重操舊業,因為朋友在北市大安區開起了社會企業為理念的髮廊,願意給予設計師底薪和正常的抽成,每周一到四也會給予學徒時段,練習剪髮,透過系統性的教育訓練,縮短學徒媳婦熬成婆,得等上3到7年的漫漫長路。
社企髮廊負責人 陳亭安說明,「那我們把(教育訓練)職能分成45項,我們研判大概一年半,就可以讓實習師升成設計師。」
髮廊團隊認為,美髮業的血汗剝削,來自於普遍的削價競爭,因此他們採取高單價策略,並藉由行銷、宣傳等方式,提高營收,來打破削價與剝削的循環噩夢。
黃怡菁 郭俊麟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