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醯胺致癌疑慮 食藥署訂指標值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薯條、黑糖等高溫製程中所產生的「丙烯醯胺」,因為有致癌疑慮,食藥署參考歐盟標準,公布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指標值、提供業者參考,食藥署強調,這項指引雖然沒有罰則,但兩年輔導緩衝期過後,若稽查發現超標,將公布業者名單。
不少人愛吃薯條、洋芋片等油炸類食品,不過這類澱粉食物,只要高溫加熱、超過攝氏120度C,就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已將「丙烯醯胺」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因此國內食藥署參考歐盟標準,也公布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參考值,提供業者改善品質。
==食藥署食品組簡技 鄭維智==
我們給業者2年的時間
來進行加工上面的調整
在加工上面的調整
可以透過加熱的方式
以及原料的選取 或者是
添加適合的食品添加物
來進行調整
食藥署表示,這次共建立14類食品參考值,其中洋芋片、黑糖、油條及薑餅的標準值最高,每公斤不得超過1000微克;即溶咖啡每公斤不得超過900微克;薯條則是600微克;毒物科醫師提出警告,就以一大包薯條約200公克為例,60公斤成年人一次吃1.3包600微克含量的薯條,恐怕就會過量、有致癌風險。
==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 顏宗海==
在動物實驗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比如說睪丸癌 肺癌
甲狀腺癌 腎上腺腫瘤那些都會
食藥署強調,業者可透過原料加工技術、溫控等,儘量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雖然指引沒有罰則,但兩年緩衝期過後,若稽查發現超過標準值,將公布業者名單。
記者 賴淑敏 蔣龍祥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