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質量恆星團形成機制 首度發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研院天文所透過位在美國夏威夷的大望遠鏡,拍攝到銀河系中最明亮最大的星雲,更發現有數道超越音速6倍的氣流,不斷進入星雲中心,形成恆星,這是天文的新發現
在距離地球3600光年的地方,銀河系中最明亮的星雲,這裡正孕育著數以萬計的新恆星,雖然這個區域比獵戶座星雲亮100倍,但卻因為被塵埃遮蓋了大部分的可見光和紅外光,無法觀察,中研院透過位在美國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穿越了灰塵,解開這個銀河系中恆星形成最活躍的區域之謎。
==中研院天文所 所長 賀曾樸==
這個星系是
我們已經了解很久的了
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
這個地方會有這麼多的恆星
一起誕生 所以現在了解
是外面的東西可以掉進來
這是一個新發現的模式
台灣科學家拍攝到這個巨大星雲內部的詳細結構,首度發現有數道時速7200公里的氣流,向星雲中心流入,帶入灰塵和氣體,提供形成恆星的材料。
==中研院天文所 博士 呂浩宇==
大質量的恆星 它在成長的過程
必須要不斷的吸進這個氣體
那這些條狀的分子雲結構
就是由利於不斷的
把這個分子氣體餵食
就是餵給這些正在形成的大恆星
這個結果其實也幫助我們了解
像天狼星這麼大質量的恆星
它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形成的
以往天文學界以為,大質量恆星團形成,是混亂毫無秩序的,但中研院透過觀測發現,其實大質量恆星團的形成相當井然有序,這項突破性的觀測發現,被刊登在12月的國際頂尖的「天文物理期刊」,也成為美國史密松天文台推薦的重要研究成果。記者陳姝君張國樑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