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團隊重大發現 觀測到行星正形成

林靜梅 陳柏諭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在距離地球520光年的地方,有一處御夫座AB星的恆星系統,而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經由智利的歐南天文台,觀測到盤面上,出現了顯著的扭結,認為這可能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

光要走520年才會到的地方,有一顆比太陽、更重更亮的恆星,名為「御夫座AB星」,在這處年輕的恆星系統中,出現一團火焰般的螺旋狀凝聚,這是中研院助研究員湯雅雯與團隊,透過歐南天文台的、ESO甚大望遠鏡,所得到的影像。重大發現正是這個扭結。

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員湯雅雯表示,「我們特別去看到一個這樣的扭結的結構,所以我們知道說,這裡勢必必須有一個東西在這裡造成干擾,很可能就是一個行星的位置。」

湯雅雯與研究團隊,爬梳二三十年來的相關研究,累積前人經驗,找出幾處可能有行星生成的位置,她說投入超過十年研究,而這個成果,是第一次在「御夫座AB星」上同時在紅外線與電波影像中,看到如此精細的「扭結」與「懸臂」特徵。

湯雅雯表示,「(發現的當下)就是跳起來,覺得『哇!賓果!』我們對於這個(行星)形成的過程有一些貢獻,就還蠻覺得還不錯,自己做的事情有點意義。」

天文學家推測,年輕恆星的塵埃盤中,氣體和塵埃因重力聚集在一起,讓行星誕生,一顆恆星再到行星生成,要花上幾百萬年,雖然目前人類在太陽系外,可辨識的行星有數千個,但行星如何形成,所知不多,此次湯雅雯與團隊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關鍵證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