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罕見疾病治療、又有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的醫療團隊,花了十年時間,終於發現第22型、小腦萎縮症的致病基因,這項領先全球的研究、對於治療小腦萎縮症的藥物研發,有很大的幫助。
82歲的黃老先生,從三十幾年前開始,常常走路不小心就跌倒,喝水也嗆到,連講話也口齒不清,原本不以為意,但沒想到,家族中七、八個人都陸續都出現類似症狀,就醫檢查才知道、原來是罹患了罕見疾病「小腦萎縮症」。
==小腦萎縮症病患家屬 黃先生==
我的姑姑 我姑姑的小孩
我自己 我父親下面的子女
他的子女 就算我這一代
其實在這方面
平衡性也有這個問題啦
醫師說,「小腦萎縮症」是一種遺傳或散發型的神經系統疾病,因為負責平衡的小腦脊髓神經失調,臨床症狀包括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等等,最後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但這種疾病多達40多型,其中超過三成仍找不到病因,不過台北榮總醫療團隊花了十年時間,終於找到第22型小腦萎縮致病基因,是體內「KCND3」的鉀離子通道基因、突變所導致。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任 宋秉文==
沒有這個鉀離子通道以後
這個細胞可能
長久持續不斷在興奮狀態
沒有辦法回到基礎的狀態
就會對細胞是有毒性的
醫師表示,目前全台大約有兩千多人罹患小腦萎縮症,而且大多是一代傳一代,不過當找到致病機轉後,未來將有助於發展新藥物、對症下藥,甚至可研發預防藥物,而這項全球新發現,今年七月已經被刊登在國際神經學期刊上。
記者 賴淑敏 徐啟峰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