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標線改善方案成效有限
北市交通局表示,有將「圓環標線改善」的方案送審,但在比對外國案例,並對公館圓環路口流量、高機車占比、特性差異等進行評估後,認為標線改善方案的潛力僅5至12%;且在目前路口已有畫設出口導引線的情況下,汽機車駕駛的越線率仍逾5成,評估此方案成效有限,無須試辦。
交通局指出,未來改為正交路口方案後,將透過車道配置、號誌控制等方式分離車流、簡化行車動線,並以縮小路口方式,大幅縮減行人穿越路口距離、增加行人步行面積,估計改善事故潛力可達6成以上。
至於公車專用地下道,在考量工期及交通紓解下仍需填平,但會保留大客車專用道並改為平面型式。包含現行福和橋及基隆路公車,之後都將規劃進入羅斯福路平面公車專用道。
市議員:市府忽視協調會結論、議會決議
民眾黨台北市大安、文山議員張志豪指出,台北市議會的交通委員會已決議暫緩公館圓環拆除,且7月31日的說明會結論也要求北市府重新思考各方建議,並應再開一場協調會,批評市府忽視議會決議與協調會結論。
社民黨台北市大安、文山議員苗博雅則表示,今(2025)年3月前,所有的專家報告、市府研究案都指出不能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但蔣萬安3月貼文宣布拆除後,專家就轉彎了。」
苗博雅並指出,標線改善方案的費用約200萬,北市府提出的拆除方案卻花了300萬發包研究、並規劃1億元的施工經費。
路權團體:填平後尖峰每小時300台公車爭道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指出,現有導引線無法發揮預期效果,是因為北市府僅在「出環」時劃設導引線,「入環」時卻沒有,導致用路人不知如何選擇車道,直到出環時才發現車道錯誤,只能硬切出去。理事長陳愷寧表示,「地下道填平後,高峰時段每小時將有300輛公車要到平面路段爭道。」
對於北市府報告中提出的「改正交路口後更安全」案例,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柏勛也說明,微風南京百貨前的圓環改正交後,該路口四面皆不能左轉;行政院前的圓環拆除後,該路口行人也有2面無法通行且禁行機車,質疑北市府只強調圓環改正交路口後更安全,卻對這些閹割措施絕口不提。
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王晉謙指出,北市府宣稱公館圓環拆除原因是事故數排名第一,「但其實這幾年來只有一個行人死傷,而且是因為違規闖紅燈穿越馬路。」強調圓環事故多是車子擦撞,並不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直接對撞與死傷。
里長:替代道路條件不良、連帶影響木柵地區交通
範圍涵蓋台大、台科大的學府里里長李淳琳(國民黨籍)表示,圓環拆除後,原本東南方側的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出路就被斷了,需改以123巷21弄往羅斯福路五段進出作為替代道路。
李淳琳質疑,「那個路寬不到5米、長度不到100公尺,如何能消化這麼多的車輛?且路旁邊也有十幾戶的民宅和標線型人行道,必須要每天忍受車水馬龍、空污、噪音。」
位於仙跡岩、考試院附近的華興里里長陳峙穎(無黨籍)提及,雖然華興里不在公館圓環附近,但卻是捷運南環Y4站所在地,由於捷運南環段動工在即,9月起將開始削減人行道與車道。
陳峙穎指出,「根據捷運局規劃,木柵交通黑暗期的時候,會往興隆路、羅斯福路疏導交通。」北市府卻在這時宣布拆除公館圓環,讓當地里民憂心經過該路段時會受到影響。
附近學生:交通時間延長,影響上課權益
由於公館圓環附近有台大、台科大、台師大公館校區等多所學校,該路段也通往政大,因此許多學生也出面反對。
台師大學生會會長黃莨騰表示,公館校區有2棟宿舍、住了近4000名學生,這些學生可能需要搭車到和平校區,「現在可以利用20分鐘的下課時間,搭12分鐘校車到另外一個校區,勉強能趕上下一節課,但是如果公車地下道被填平,通勤時間勢必會延長,學生就很有可能因此不敢選課。」
政大交通運輸研究社指出,有3條政大學生經常使用的公車路線會經過公車專用地下道,「一旦填平,將導致往返時間增加一倍以上。」
台大學生會則批評,北市府罔顧居民意見、一意孤行,不願意以最小成本改善圓環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