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製火箭發射 選在日本北海道太空港【獨立特派員】

台製火箭首發
公視獨立特派員記者從台北松山出發,至東京轉機到北海道帶廣機場,再驅車約半小時,花了一天的時間,終於抵達位在大樹町的北海道太空港(Hokkaido Spaceport,簡稱HOSPO)。
台灣民間企業晉陞太空公司旗下的jtSPACE團隊,六月底,在大霧中反覆確認跟演練發射過程。這次要發射的是二節式混合式火箭,總長12公尺、直徑0.6公尺、重1.4噸,目的是測試火箭發射性能,沒有任何酬載。這也是台灣首次由民間企業研製的火箭。
發射火箭的過程不僅複雜,更是看天吃飯的過程,因此發射時間延期了幾次。日本時間7月12日11點40分正式發射。
預定發射高度一百公里,可惜在抵達高度四公里後墜落。但此次實射經驗與數據對日後研發跟發射有很大的貢獻,也代表台灣民間太空科技實力再往前邁進一大步。更成功開啟台日雙方首次合作發射火箭的大門。
台灣火箭選擇發射的地方-北海道太空港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宇宙夢的契機

目前日本有五個太空基地,包括北海道太空港、大分縣的太空港、沖繩的下地島發射場、和歌山縣的紀伊太空港,以及日本規模最大的種子島發射場。
由於每個發射基地有不同限制,有些只能水平發射、有些只能垂直發射,種子島發射場則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營運,專屬政府,不對外開放。日本跟台灣一樣,民間企業的衛星大多前往國外發射。因此,有一個開放給民間發射與實驗的太空港,顯得格外重要與迫切。
「希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能用的開放型太空設施,」大樹町長黑川豐接受公視採訪時表示,北海道太空港是以公共性為理念打造的,希望可以涵蓋水平發射、垂直發射及大氣球實驗的太空基地,並結合物流、科技與觀光,打造航向宇宙的太空「港口」。

這場宇宙夢始於40年前的一份智庫調查報告,「那份報告中提到,未來將需要太空產業基地,」黑川豐指出,報告裡寫明太空基地的理想環境條件是面向太平洋,也就是日本領土的東側或南側,同時需要寬廣的土地。
營運北海道太空港的SPACE COTAN社長兼CEO小田切義憲進一步解釋,以北海道區域來看,大樹町的東側及南側都面向太平洋,而且經過大樹町的飛機與船舶比較少,降雪量不多、氣候較穩定,而且土地面積寬闊(約三個台北市大),但只有約5400人,人口密度低,相當適合發展太空基地。

1985年大樹町正式投入發展太空港。現在的大樹町長黑川豐當時才24歲。他回憶第一次聽到發展太空港的想法,「真的會讓人懷疑有可能(實現)嗎?」畢竟大樹町主要以酪農及漁業為主,離太空科技太過遙遠。
歷經四十年,不可能逐漸成為可能。
2008年日本制定宇宙基本法,接著是宇宙活動法問世,讓民間企業開始能活躍地參與太空開發工作。20214月大樹町與其他六家公司共同成立SPACE COTAN。今年4月份大樹町公所將太空相關事務獨立出來,成立宇宙航空組。
黑川豐解釋,北海道太空港的設施為大樹町擁有,再委託給SPACE COTAN公司營運,「我們希望嘗試間接民營化的營運模式。」
目前設施除了提供火箭發射,還包括一條1300公尺長的跑道,通常用作氣球施放、無人機、飛機等實驗。未來,還可能新建3千公尺長跑道,用作太空高速移動,未來可望在40分鐘內就可從美國抵達日本。北海道太空港開放海內外企業跟國家政府,「終極目標是成為亞洲的宇宙港樞紐,」小田切義憲說。
北海道太空港的第一個海外客戶就是7月12日發射火箭的台灣公司jtSPACE。「我們接受來自台灣的火箭發射申請,正好呼應了打造一個向世界開放的太空港的理念,成為亞洲的太空樞紐,這次可說是第一個具體案例,」黑川豐表示。
外國公司要到日本的太空港發射,絕不是付了錢、把器材運來再插上電就可以發射那麼簡單,必須要配合當地各種法規。小田切義憲舉例,有一個針對高壓氣體的高壓瓦斯保安法,「這部法律相當嚴格,為了法遵須進行各種手續,確實花了不少時間。」據記者了解,jtSPACE約從三年前就開始接洽火箭發射事宜。
錢從何來?
太空基地的建設及營運都需要龐大資金。小田切義憲透露,光是1號發射基地的經費就要40億日圓(約折合新台幣8.2億元);規劃中的2號基地規模更大,預估經費破百億日圓(約新台幣20億元)。
一個5400人的地方政府如何能負擔?

其中一個財源是日本特有的制度-「故鄉納稅」,分為個人版跟企業版。
個人版故鄉納稅由納稅人選定想捐款的地方創生專案,該地方政府則回贈地區特產,例如和牛;另外,也能用來減稅。
企業版故鄉納稅是企業自行選定想捐款的地方創生專案,好處是擁有將近九成的抵稅額。小田切義憲舉例,假設企業捐贈一千萬日圓,最高享有九成免稅額,因此實際捐贈資金只有一百萬日圓。
5年來,大樹町總計收到約30.2億日圓,約折合新台幣6.2億元的故鄉納稅。2022年單一年更收到14億日圓,約新台幣將近3億元,是當年全日本故鄉納稅金額排行第二多。
日本旅行太空事業推廣組經理中島修表示,公司透過故鄉納稅,捐款之外,也派遣員工到大樹町直接參與有助於大樹町發展的業務。
其實,企業著眼的不只減稅,還有先卡位耕耘太空觀光商機。中島修解釋,以此方式與地方連結,建立良好的關係,「若整體觀光人口增加,長遠來看,對公司的旅遊事業發展非常有利。」

北海道太空港也不斷尋找合作對象,開拓財務新來源。像是與北海道電力公司合作共同推出「宇宙電力方案」。一般家庭傳統電費一年約119600日圓,宇宙方案優惠3%,一年電費可少繳3600日圓;其中2%,約2300日圓回饋給北海道太空港。
北海道電力公司銷售推廣部副主任高橋尚生表示,雖然目前北海道太空港不是主要用電大戶,「但是他們展現了宇宙產業的發展性,所以我們在可能的範圍內與他們合作」。
更重要的是,此方案希望讓民眾、電力公司跟北海道太空港三方都能從中獲益。北海道太空港當拿到實質的資金;民眾方面,「讓居民清楚知道自己負擔的費用有助於產業發展,不但客戶樂意,電力公司也能獲得更多客戶,」高橋尚生進一步指出,長遠來看,若太空產業發展起來,且帶動地方經濟活絡,用電量將增加,公司一樣可獲益。

不過,即使有故鄉納稅跟其他經費,仍不足以支撐太空港的建設。小田切義憲認為,這種講究基礎設施的產業,後期營運或許可以完全靠私人企業運作,但在起步階段若沒有政府支持,規模會受限。
日本政府2024年成立「宇宙戰略基金」,預算總額一兆日圓(約兩千一百億新台幣),分十年編列。小田切義憲表示,第一期三千億日圓的預算,發射平台技術部分獲得105億日圓(約21億新台幣),「我們正活用這筆基金,建構更優良、更高效率的發射平台。」
基地影響在地

太空基地也必須與地方居民溝通。尤其火箭發射時,牛隻可能會受到噪音影響。黑川豐表示,「雙贏」與「互利共榮」是重要的,地方政府的角色是協調者,「如果貿然闖入,就像穿著鞋子直接踩進別人家一樣,那麼事情很難順利推動。」
漁民捕魚時間可能也需要調整,但不能因為發射火箭就禁止漁民出海,造成困擾。「簡單來說就是(一起)喝酒,當然白天的溝通也很重要啦,」小田切義憲笑說。
其中一種對外溝通的方式是發射場旁的交流中心,裡頭展示過去進行過的各種太空實驗,其中陳列的三支火箭,分別是當地著名的火箭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公司、北海道大學及東海大學發射後,請漁民打撈起來成為展品。
交流中心每年4月到11月開放免費入場參觀,還提供太空人衣服,讓民眾穿著拍照、過過太空人乾癮。SPACE COTAN市場行銷公關伊藤亮太表示,目前為止逾一萬名訪客前來參觀,在暑假或其他連假期間,以家庭客為主。
未完待續的宇宙夢
太空港的另一個挑戰是人才培育,少子化讓搶人才更加困難。目前太空港跟北海道四間工業高中及北海道大學產業合作。大樹町則希望藉由太空港成為地方創生的引擎,帶動小鎮發展,吸引人才與人流。
「現在也出現了一些返鄉就業的年輕人,」黑川豐表示,針對吸引人才,正在考慮祭出學貸減免相關的優惠措施。
2024年太空港的設施超過2.3萬人次使用,帶來的住宿、餐飲、租車等費用,試算經濟效益約12.1億日圓,新台幣約2.5億元,比起過去幾年小有成長。
大樹町雖然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但如何找到適當的資源、願意合作前進的對象及國家戰略性的支持,都是太空港得以持續前進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