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泰國百合劇席捲亞洲 掀起多元性別文化新浪潮【獨立特派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年來,描繪女性間情感關係的泰國百合劇,又稱GL(Girls' Love)劇,迅速在亞洲甚至歐美地區掀起熱潮,成為備受關注的文化現象。這股風潮不僅顛覆傳統愛情想像,更成為許多台灣年輕女性探索性別與情感認同的重要窗口,使泰百劇不只是娛樂,更是一種療癒情緒、認同自我,甚至重構人生方向的重要媒介。

偶像成為人生導師追星帶來正向改變

對許多粉絲來說,泰百劇不只是螢幕上的愛情戲碼,更是生活的動力來源。五月的一個星期六上午,台北市一家約十坪大小的酒館,聚集一群女性粉絲,正在舉辦泰百劇人氣女星的生日應援會。應援會的主辦人阿鼻(饒芷綾)最喜歡的是被譽為「泰百顏值天花板」的人氣組合LingOrm。組合中Orm的真誠個性、鄺玲玲的工作態度和自律精神,是阿鼻生活中的榜樣。

一張含有 藝術, 室內, 牆, 人體模型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今年五月由粉絲舉辦的的生日應援會,吸引大批泰百粉絲到場參與。(圖/獨立特派員)

 

不僅如此,阿鼻原本從事餐飲業,因為追泰星而到泰國展開代購事業,讓原本做事全憑直覺的她,開始學習規劃流程、安排時程和解決各種突發狀況,這項重大的人生轉變,正是因為她從偶像身上獲得了啟發與勇氣。

另一位粉絲鍾鍾(鍾佳芸)則從泰百劇中,獲得感情上的救贖。她身處在失戀的低潮狀態時,因為泰百劇《我們的秘密》中甜蜜的互動片段,重新看見愛情的可能。她也分享在追星過程中遇到的珍貴情誼,有一次她沒有搶到見面會的票,那時來自香港的粉絲毫不猶豫地轉讓票券,這份跨國的連結與信任令她感動。因為追星,她也開始學習泰文、設計應援周邊,並希望未來能以偶像名義,將收入轉作公益,讓追星變得更具社會意義。

第一次追星的鍾鍾,在手上刺了偶像的名字和生日,藉此紀念這份深刻的感動。(圖/獨立特派員)

 

政府推動軟實力戰略泰國GL劇走向主流

泰百劇的崛起,並非偶然。成大台文系台灣與東南亞研究組兼任助理教授洪銘謙指出,2023年起,泰國政府將泰百劇定調為軟實力輸出,並強調LGBTQ產業可以帶動泰國經濟起飛。

2024年,泰國政府透過「國家軟實力戰略委員會」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積極打造LGBTQ+題材創作的友善製作環境與國際推廣平台。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接見當紅GL劇組合FreenBecky以及BL劇組合MileApo,並給予資金支持。國家資源挹注後,顯示拍攝LGBTQ作品有機會拿到政府經費,製作公司從GMM、Idol這些小公司,拓展至傳統的國營三台(泰國國有電視台),象徵相關題材走向主流。

而泰百劇的發展,也得益於泰國男男劇,又稱BL(Boys' Love)劇十多年來的成熟發展,以及泰國社會相對開放與包容的氛圍。2024年泰國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並於2025年1月正式生效,10多部泰百劇接連推出,使得2024年被稱為「泰百元年」。

泰國於2024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相對開放的社會風氣,是泰百劇能蔚為風潮的原因之一。(圖/獨立特派員)

 

告別刻板印象創造安全的集體現身空間

與過往常見的悲劇悲劇不同,泰百劇採取「正常化」的愛情描寫方式,提供一種既溫柔又自然的戀愛想像。對泰百粉絲Roz(步逸湘)而言,這樣的描寫突破性別侷限,使人們單純地看見「我喜歡你」的情感,而沒有「同性戀」的標籤。

長期研究GL影視的英國蘭卡斯特社會學系媒體與文化研究助理教授李卓賢指出,GL劇打破了「Dead Lesbian Syndrome」(死去女同志症候群)的慣例,透過希望與正向結局的故事,讓觀眾不再將女同志角色與悲劇畫上等號。儘管現實未必如此理想,但對於年輕觀眾而言,是一種必要且溫暖的慰藉。

這種去標籤化的呈現方式,讓許多年輕女同志在其中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粉絲李嘉玲認為泰百劇提供了一個彼此認識的媒介,可以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性向方面也能擁有更多自信。李卓賢說明,泰百CP的粉絲見面會中的女同志,甚至會比同志大遊行更多,因為見面會更安全、包容,還能確保參與者都喜歡兩個女生的親密互動,是讓年輕女同志能集體現身的空間。

一張含有 服裝, 戶外, 人員, 足部穿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泰百CP的粉絲會,對許多年輕女同志來說,是更安全、自由的空間。(圖/獨立特派員)

 

現實與理想的對照台泰創作差異與產業挑戰

泰國GL劇的浪漫氛圍與高度娛樂性,對比台灣本土百合劇的寫實風格,展現出兩地不同的文化觀點與產業條件。演員林辰唏表示,百合劇在台灣尚未有成功案例,難以成為主流,創作者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她強調,唯有持續創作,持續呈現出更多這種類型的作品,百合劇才有機會成為主流。

台灣劇集《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中,就有百合情節的描寫。編劇之一的張君涵分析,台灣百合劇受儒家文化影響,多描繪自我認同及突破父權與異性戀框架,與泰國的風格不同。她也點出產業結構差異,泰國多採一條龍製作,台灣的拍攝則由不同單位合作,導致資源整合困難、演員檔期難協調,難以培養穩定的銀幕CP,這對劇集的延續性是一大挑戰。

此外,台灣與泰國也存在明星經營方向的差異。泰國多將CP經營視為行銷策略,演員傾向維持戲內外的「情侶形象」以維持粉絲熱度;而台灣演員多重視表演,對定型化角色抱持保留態度,導致難以打造人氣組合。

 

多元文化交會的無限可能

從療癒心靈的力量,到產業發展的布局,泰國GL劇在亞洲影視版圖中快速崛起,台灣雖仍面臨產業規模與敘事方向的限制,但依舊擁有強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未來台泰雙邊若能互相借鏡,將有望為同志文化注入更多元而有活力的想像空間。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