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打造6低軌通訊衛星 首顆預計2027年發射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競逐國際太空產業,政府規劃打造台灣首批的6顆低軌通訊衛星,首顆低軌衛星預計2027年發射,其中4顆將協助國內廠商透過國際合作模式,讓廠商具備系統整合能力。專家強調,包括台澎3號海底電纜被勾斷斷訊等的情況,發展低軌衛星,不只可以保持通訊,更有戰略上的意義。
競逐國際太空產業,台灣不缺席,數位發展部2月公告首次新增衛星行動頻段開放,包括星鏈等國際衛星星系可以落地申請,讓台灣加速與國際接軌。
國科會也規劃,打造台灣首批的6顆低軌通訊衛星,首顆低軌衛星預計2027年發射,其中關鍵的通訊酬載,預算匡列8.8億元,4月由美國的太空公司標下。
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表示,「讓台灣未來低軌道通訊的發展,也能帶動我們的經濟發展,要有自主的發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發展低軌的火箭,能夠把低軌衛星帶入低軌的軌道。」
國科會希望透過階段性作法,全面建置台灣的衛星通訊產業,並且發展太空經濟,像是打造的6顆低軌衛星中,其中4顆將協助國內廠商,透過國際合作模式發展,讓廠商具備系統整合能力。
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系主任蕭富元指出,「4顆,太空中心會把他們現有的技術,轉移、技轉給台灣的廠商,然後由台灣的廠商自己去做衛星,培養自己的衛星的廠商,就是所謂系統商是整顆衛星都做。」
台科大資安中心主任查士朝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透過低軌衛星的方式,我們就可以直接做一些連線,那我們能夠掌握一些授權來講,在部署上面的成本可以降低。」
專家強調,包括台澎3號海底電纜被勾斷斷訊的情況,透過發展低軌衛星,可以突破島嶼通訊的限制,尤其戰時通訊順暢,更有戰略意義。
不過,因為發展成本高,國際上,有的以熱氣球升空,或是快艇傳送方式組織對外連線的能力,也同樣能保障通訊的韌性。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