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民間製「韌性號」登月失敗 搭載儀器含台灣深太空輻射探測儀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日本航太新創公司ispace的月球登陸器「韌性號」(Resilience),原預計於今(6)日凌晨登月,挑戰成為全球第2個成功登月的民營企業,但ispace宣布,韌性號在降落前失聯,已將此次任務視為失敗,初判原因可能是著陸前減速不足。韌性號上搭載不同航太單位的機器,包含台灣首個自製登月科學酬載「深太空輻射探測儀」。
NHK報導,日本航太新創公司ispace開發的月球登陸器「韌性號」,台灣時間6日凌晨2時許開始下降至月球表面,原預計於凌晨3時17分在月球北半球著陸,但ispace隨後宣布,無法與韌性號取得聯繫,判定此次登月任務失敗。
ispace召開記者會表示,韌性號失聯前發送的數據顯示,測量高度的雷射系統未能如計畫運作,且登陸器未減速至登陸應有的速度,因此初判韌性號可能直接硬著陸,並已在月球表面墜毀,但仍需進一步調查釐清。
韌性號是在1月15日乘坐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進入太空,CNN報導形容,可以將韌性號想像成送貨卡車,本次任務共搭載6個「包裹」一同登月,其中包含可收集月球土壤樣本的月球車,以及由瑞典藝術家設計、原本要放置在月球表面的紅色玩具房屋等。
另外,由中央大學開發、台灣首個自製登月科學酬載「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也在韌性號上。
這是ispace第2次登月任務失敗,前一次是2023年時的「白兔號」,當時是在進行最後10公尺降落時失聯。
CNN指出,原本若韌性號登月成功,ispace將成為史上第2個成功登月的民營企業。首個在月球上垂直著陸成功的民營企業月球登陸器,是由美國新創公司「螢火蟲太空」打造的藍色幽靈號(Blue Ghost),在今(2025)年3月3日達成任務。
李彥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