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台科學酬載參與韌性號登月行動 中大:多數目標已達成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日本太空創新公司ispace的登月器「韌性號」(Resilience),自今(2025)年1月升空,經歷了將近5個月的飛行,原先預計在今(6)日清晨4時17分登月,最後卻與地球失去聯繫,宣告失敗。不過,韌性號上搭載了台灣第1個自製的登月科學酬載,參與登月任務的中央大學團隊表示,整體而言深太空輻射探測儀計劃很成功,也建構了我們之前沒有的能力。

神情沉重、鞠躬致歉,日本新創公司ispace今年1月送出登月小艇韌性號,在經歷了5月調整繞月軌道等,原先最有可能成為首間完成登月任務的日本及亞洲民間企業。不過當地時間6日早晨,登陸前突然斷訊,初步研判可能已在月表發生硬著陸,任務宣告終止。

ispace行政總裁兼創辦人袴田武史說,「我對於給予我們支持的人們感覺到非常抱歉,但為了迄今為止一直支持我們的人,我必須重申這是我們的責任,去前往下一步。」

但此行並非一無所獲,韌性號上方搭載5個總價值約1600萬美元、新台幣4.8億元的外部裝置,其中就包括台灣首個自製登月科學酬載「深太空輻射探測儀」。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起維指出,「地球跟月球之間輻射劑量,還有就是說對電池元件的影響,這些目標都有達到,甚至我們還飛到比月球還遠110萬公里左右距離區塊。這麼遠的區塊會取得輻射劑量資料,其實非常難得實現,整體來講算是成果是滿正面的,而且大部分的目標都有達成。」

台灣首次參與國際登月任務,張起維與台灣團隊在東京現場全程關注本次登月任務,而這個只有400公克、茶葉包大小的輻射探測儀,負責測量地球到月球之間以及月球表面的游離輻射環境,有助於未來太空元件或太空艙作更精準的抗輻射設計,也是台灣自製酬載第1次飛離地球軌道前往深太空。

ispace財務長野崎順平表示,「太空沒有任何邊界,而且在這個時候,目前對於太空的探索,我們不相信僅僅來自於單一國家就能得到滿足,尤其是在第一個未來的10年、20年,這從所有國家開始出發,而且每個國家都需要合作。」

如今雖然宣告登月失敗,ispace依然強調,會根據目前發現的情況找出原因。

而中央大學團隊則表示,在飛行過程中已經獲得高價值的資料,至於下一步則會再精進酬載,尋求和國際夥伴的合作,開啟台灣的探月計畫新頁。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