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東南亞工廠輸美光電關稅 最高達3500%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南韓海關發現大量外國商品透過南韓「洗產地」,以避開美國總統川普的全面關稅,最大宗來自中國,包括一批價值約新台幣7500萬元的電池材料,從中國進口,在運往美國時,把原產地標為韓國。而美國針對中國太陽能光電產品的關稅,即將在6月分定案,針對不同中國業者在東南亞不同國家的工廠,輸往美國的關稅、稅率也不同,最高達到3500%。
美國貿易相關官員最後敲定的關稅案,對象包括中國的晶科能源、天河光能等企業,所生產的太陽能發電相關產品,還有他們設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的工廠。美方認定這些廠商在不平等的補貼政策下,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傾銷到美國市場,衝擊美國的光電產業製造商。
基於中資企業設廠的東南亞國家,對於美國關稅談判的態度,計畫課徵的稅率差別很大。例如晶科能源在馬來西亞工廠的產品,稅率預計是41.56%,而天河光能在泰國生產並輸往美國的產品,稅率就高達375.19%。路透社報導指出,由於柬埔寨對於美方的調查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中資由柬埔寨輸往美國的關稅稅率,就設定超過3500%。
這次針對性調高關稅,是由美國的第一太陽能公司,以及在美國有設廠的韓國韓華集團,透過美國太陽能製造業聯盟,向聯邦政府提出告發。而對美關稅談判相當配合的韓國政府,也針對中資透過韓國洗產地、轉口外銷美國的狀況,展開取締行動。
韓國關稅廳調查企劃室長李光宇表示,「我國地理上與中國很接近,中國產品透過韓國轉口相當普遍。另像是外東南亞也會設法從韓國轉運,這種案例發生的風險可能會升高。
日本NHK電視台報導指出,韓國關稅廳2024年11月就藉由突檢廠商倉庫,查獲中國製的床墊繞道韓國,偽裝成韓國產品外銷美國。2025年1月也查出在韓國的中資,把中國製的電池更換包裝,假裝是韓國製品轉口輸往美國,因此決定加強查緝中資洗產地,連累韓國業者的行為。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