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年均26名兒少遭嚴重虐待 衛福部:近半有受虐性腦傷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國內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對待,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其中近5成案件有受虐性腦傷。嚴重受虐性腦傷兒童年齡分布,1歲以下案件達73%。衛福部表示,受虐性腦傷是最常見的虐待行為,大人常以不慎跌落為由卸責;醫師表示,受虐性腦傷常造成不可逆傷害,有孩子成為植物人。

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表示,「看到這張照片,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揪心。」

小小身體身上卻插滿醫療器材,虛弱躺在病床上渾身傷,育兒太累,照顧者一時情緒失控,造成孩子無法挽回的傷害。

根據衛福部統計,從2020年到2024年,台灣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對待致嚴重傷害或死亡,其中近5成案件有受虐性腦傷,更有25%以上的兒童因此喪命。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醫師李恩沛指出,「受虐性腦傷是所有兒童虐待型態裡面最嚴重的一種虐待,它死亡率非常高,高達4分之1,如果存活下來,7成以上會有神經功能永久的損傷。」

統計資料也顯示,嚴重受虐性腦傷兒童年齡分布,1歲以下佔大宗,佔73%,1到2歲則是19%,虐待兒童,照顧者理由千百種。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第一時間多半否認虐待行為,並常以意外跌落當藉口。

張秀鴛提到,「或者說帶孩子出去,山路比較顛簸,就賴給山路顛簸所造成,總之就是卸責。」

研究顯示,家長帶著強烈情緒管教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生理、心理與行為的負面影響,除了身體受傷外,也會影響孩子大腦與智力發展,臨床心理師蔡明娟提供家長育兒應對方法。

漱心坊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蔡明娟提議,「建議照顧者就離開現場,不要看到孩子 ,因為有時候你看到孩子,他就會一直誘發你,讓你很不舒服,孩子不會因為你暫時離開一下下就會有什麼樣子嚴重的問題,反而你一直留在那邊,我們覺得風險會比較高。」

日前由公民團體號召提案的「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提案」10日宣布已破門檻,面對兒少安全漏洞盡快建立政策,對此張秀鴛司長回應,針對家外案件,未來有機會納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