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醫師指孩童行竊成因複雜 師長應透過輔導機制解決

吳雅瑜 謝其文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日台中市某國小出現高年級學生利用到學妹家念書時,多次順手偷錢、偷物品被監視器拍下,被害人家長一開始向學校反映,卻沒有獲得重視,揚言對涉竊小朋友提告,並找上人本教育基金會諮詢。有醫師則表示,孩子偷東西的背後原因相當複雜,老師及家長必須先了解動機,再透過輔導解決問題。

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主任曾芳苑表示,「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防備的,讓孩子去他們家玩這樣子,是後來發現好像有少錢,所以他們才懷疑。學校第一時間沒有處理以外呢,家長又聽到學校的老師在描述說,這個孩子是慣竊,所以家長就非常生氣說,明明你們知道而不處理,其實家長是在生氣這一塊。」

人本基金會表示,過去就曾遇過一個個案,孩子的家中經濟條件很好生活富足,但卻有偷竊的習慣,詢問為什麼要偷東西,孩子卻說有一個聲音要我偷東西。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父母很忙碌少陪伴總是用錢打發,才讓孩子動起歪腦筋想引起家人注意。身心科醫師也說,孩子偷東西的背後原因其實相當複雜。

身心科醫師楊聰財解釋,「他可以去滿足他生活上的所需,可以去買東西玩事情,掌握優越的感覺,覺得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偷東西人家都不知道,表示我很聰明很優秀,是一個壞的行為,但是至少大家注意到我,甚至還買東西給同儕,去想要設法獲得同儕的認同感。」

醫師表示,偷竊這種偏差行為有時候不能光靠單純的體罰,還得真正了解孩子需求,並透過老師、家長甚至是心理、精神醫療專家共同介入,形成一個黃金三角,協助了解他的思考情緒狀況壓力,藉由輔導感化教育來引導,才能避免惡性循環,變成反社會人格的養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