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水分「比預期還晚消失」 隕石坑彎曲紋路成新證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好奇號(Curiosity)火星探測器,將近12年後的現在依舊傳回各種火星的資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究好奇號降落的蓋爾隕石坑地表岩層紋路後認為,火星水分消失的時間應該比原先認為的更晚,但很可惜的是,水分消失的時間讓火星地表出現生物演化的機率非常低。
直徑達154公里的蓋爾隕石坑位於火星赤道附近,被科學家認為曾是火星重要的水份彙集區域。科學家們原先認為,火星在形成後大約5億年左右,也就是距今130多億年前,因為磁場消失無法保護大氣層,而遭到太陽風剝離,連帶也讓火星地表的水分被蒸發。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卻在最新的研究中做出結論,認為火星地表水分消失的時間,比原先設想的要晚很多。
帝國學院研究員班哈姆說:「所有曾經在火星地表的水開始沸騰後蒸發到太空中,時間是距今37億年到30億年前,當時火星喪失了所有或大部份的水分與大氣,也就是我們認為應是生命開始演化的時期。」
研究團隊發現,隕石坑的砂岩層次之間,並不像風化之後的整齊堆疊,而是呈現彎彎曲曲的型態。他們認為是因火星水分不斷重複冷凍與解凍,導致砂岩受到壓力而呈現扭曲。
班哈姆進一步指出,「我們發現砂岩的橫切面存在著(火星曾經有)水的證據,這些是隕石坑距今最新發生的狀況,也就是由水分造成的結構體形狀,所以隕石坑裡水分消失的時間比我們以往所想的更晚。」
另一種可能就是這些水分並沒有重複冰凍再解凍,而是形成鹽分很高的「滷水」,可以在超低溫下以液體狀態在隕石坑地表擠壓出彎彎曲曲的輪廓。不過要找到火星曾經有生命的證據,目前所知仍舊相當不足。
李彥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