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永續農業意識抬頭 生物農藥使用比例增加
收割機在田裡來回工作,遠處還看得到卡車把初步處理過的大豆送往農場附設的處理工廠,這裡是巴西中南部的農業重鎮蒙蒂維迪烏。
36歲的青年農民克魯維內耳有時在農場裡巡查運作的狀況,有時則回到工廠旁的實驗室裡研究並製造大量的生物農藥。
克魯維內耳說:「我們以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就直接在這片農地上使用。」

克魯維內耳從2016年開始自行研發有機肥料與農藥,他在冷藏庫和農場附近的森林裡培養所需的菌株,然後移植到桶子裡大量繁殖成為生物性農藥的材料。
克魯維內耳表示,「從事農業的人和生物學家看法不同,但也有一些共識,可以合作把化學農藥換成生物農藥。」
克魯維內耳的農場總面積有1400公頃,看起來不小,目前他的農藥使用量已有76%轉換為生物農藥,但在巴西這個南美洲第一大國,比起其他同業仍算是小巫見大巫。

據《法新社》引用的統計顯示,從2020到2022年,生物農藥在巴西農業的使用比例,也不過從4%成長到9%,每年的化學農藥用量仍舊高達72萬公噸。農業化學專家對此的解讀是,生物農藥的成長空間大有可為。
巴西農業試驗公司研究員法比歐瑞斯指出,「儘管生物農藥多用於大宗農作物,例如大豆、玉米、蔗糖等等,但整個農業的風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改用生物農藥。」
這樣的樂觀並非毫無道理。克魯維內耳以自身經驗指出,當他改用生物農藥之後,農場的生產成本降低61%,大豆的產量卻增加13%。

巴西農作物的產值占全國GDP比例雖然不到1成,但若加上相關的食品工業,比例就有29%,使得農藥政策走向受到相當程度的政治干預。
回鍋擔任巴西總統的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雖然有意推動生物農藥,但在國會遭遇強大阻力,在農業相關產業積極遊說下,國會甚至在2023年12月通過立法降低化學農藥核准上市門檻,成為生物農藥推廣之路的重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