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前進北極圈/受氣候變遷影響 薩米人游牧生活挑戰大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北極圈面臨政經及氣候劇變,當地原住民首當其衝。薩米人是歐盟僅存的游牧民族,因為全球暖化,代代相傳的生活技能受到嚴重考驗。前進北極圈系列報導,帶您拜訪北極圈內原住民薩米人,看看他們的生活智慧及挑戰。

在北極圈的路上常會遇見這樣一家子的嬌客。牠們是聖誕老公公的雪橇坐騎,也是北極圈內原住民薩米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夏天薩米人將馴鹿放牧,別看馴鹿可愛,牠們腳程驚人,方圓4千公里都是牠們覓食的範圍。

薩米養鹿人 Jan Ivvar Juuso Smuk指出,「馴鹿會順著風走,這樣牠們可以聽到天敵和掠食,也會聞到哪裡有可以覓食的草原,還可以判別蚊子和昆蟲。因為蚊蟲都在馴鹿後方,所以馴鹿都順風走。」

秋天薩米人會將馴鹿趕回牧場做標記、分類,然後再次放養過冬。不過老祖宗千百年留下的放養知識,現在因為氣候變遷,受到嚴厲挑戰。

Jan Ivvar Juuso Smuk表示,「當溫度一下子轉到零度以上,雪就會融化變成水,當天氣變冷又結冰,而且是很硬的冰塊,所以馴鹿無法在結冰的草原上覓食,積雪牠們可以挖開,但結冰就很困難。

薩米人是目前歐盟僅存的遊牧民族,過去他們在北極圈內過著沒有國界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北歐各國的同化政策,讓他們飽受歧視與傷害。

薩米藝術家 Hans Ragnar Mathisen說道,「在我小時候,身為薩米人是一個問題,因為多數人不喜歡我們。我們受到歧視,有時非常嚴重的歧視,我曾被打、被懲罰,只因我是薩米人。」

漢斯是挪威傳奇的薩米人藝術家,他一生致力爭取薩米人權益,他所繪製的地圖是了解薩米文化的最佳創作。

Hans Ragnar Mathisen表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地圖,上頭有著薩米人的地名、人名,這是我1975年出版的,上面所有都是薩米象徵。這是飲水杯,這是工具,這是女人用的,這個是男人用的。」

77歲的漢斯40多年前曾經來過台灣和蘭嶼5個月,他說自己在這兒度過最精華的年輕歲月,和蘭嶼的朋友有著難忘的回憶。

Hans Ragnar Mathisen說道,「我有個願望,希望能回台灣和蘭嶼。如果蘭嶼的朋友可以看到這個報導,我想跟他們致意。」

經過多年奮鬥,薩米人已經不再像漢斯小時後處境艱困,有自己的自治領域,年輕人也以薩米身份為榮。不過北極圈的氣候劇變,以及在都市化的影響下,如何維持薩米人的傳統文化,則是最大的挑戰。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