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掀釀酒潮 厄工程師重現16世紀啤酒風味
卡瓦賈爾手中的啤酒看似普通,但這是他複製400年前的酵母釀出來的啤酒。史書記載,16世紀位於基多的聖方濟各修道院的修士將大麥引進厄瓜多,並且釀造出啤酒,這也是拉丁美洲啤酒的起源。
厄瓜多大學生物工程學家卡瓦賈爾說:「要拿到可以自我複製的酵母菌,這個繁瑣的過程,就像在稻草堆裡要找一根細針一樣。」59歲的卡瓦賈爾來自釀酒家族,從小就熟悉酵母菌,加上生物工程的專業背景,在實驗室複製酵母對他來說輕而易舉,但要培養出4百年前的酵母談何容易。他翻遍歷史資料,最後在聖方濟各修道院舊址的一片木桶碎片萃取出酵母,成功釀出當時的啤酒,整個過程花費長達10年的時間。
卡瓦賈爾說明,「我們研究讓酵母復活的過程,包括重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膜液態化,最後是補水,讓酵母可以複製。」
重現16世紀啤酒風味的過程,卡瓦賈爾認為就像考古學家在遺址挖掘古文物,只不過他是在微生物裡爬梳歷史的痕跡,而這一小瓶液態酵母就是他埋首實驗室好幾年的成就。就在疫情逐漸紓緩之際,卡瓦賈爾打算開設酒吧,讓基多市民化身古人,一嘗修士啤酒的古老風情。
維也納一家養老院的長者,正忙著準備釀啤酒。老人家釀酒才2年時間,他們依照19世紀的配方跟著製作,嘗起來濃郁順口,雖然只能固定在週四做出150瓶,卻成了熱賣的明星商品,除了經典口味,後來還推出輕啤酒。
養老院計畫經理葛魯伯表示,「這完全是維也納本地的啤酒,用維也納過濾水,維也納市民製作,用維也納的玻璃瓶,是奧地利生產的產品。」自己生產啤酒、自己包裝貼標籤,釀啤酒讓長者忙得不亦樂乎,無形中也增進身心健康,活化腦筋。
位於智利中部的潘納布蘭卡飽受旱災之苦,聯合國甚至警告有可能面臨沙漠化的威脅。不過居民並不認輸。潘納布蘭卡背靠安地斯山脈,另一邊面向太平洋,特殊的地形容易形成霧氣。智利大學數學物理系教授亞朗西比亞設計了一款捕霧網,可以從霧氣中留住水分。當地居民採用之後發現成果豐碩,收集的水量還能拿來釀啤酒。
啤酒廠創辦人卡古羅說:「這裡的捕霧網收集到的水量很多,說我們是沙漠中的綠洲也不為過。」
潘納布蘭卡的啤酒廠每週做出2500公升的啤酒,霧水啤酒也打出名號,總是能銷售一空。在歡樂暢飲之餘,也代表當地居民突破環境限制,走出困境,找到未來的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