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晶圓擬赴美建12吋矽晶圓廠 投資上看50億美金

台灣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圓」在昨天宣布,將會在美國德州興建12吋矽晶圓廠。董事長徐秀蘭經由線上會議說明投資案,強調投資金額上看50億美金,但影響到設廠進度的關鍵,是美國的「晶片法案」。如果法案順利過關,新廠預估在11月動土。這也是繼台積電前往美國設廠之後,第二家半導體大廠赴美。

全台最大矽晶圓製造廠環球晶圓,今年2月收購德國矽晶圓廠世創,宣告破局後,並沒有停下投資腳步,27日再宣布將赴美設廠。董事長徐秀蘭隔天28日就透過線上會議,親自說明投資案。

環球晶圓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表示,「我們最後是選擇了美國,那我們在美國預計可以得到,除了聯邦(政府)的就是晶片法案還沒有通過,算了這個補助款,所以有幾個階層的補助款,我們都會得到許多支持。」

環球晶圓新廠將坐落在德州謝爾曼市,打造全新的12吋矽晶圓廠,預計將為德州經濟注入約50億美元的投資,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產能將在2025年開出,最高月產能可達120萬片,將就近服務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重量級大廠。

聚芯資本合夥人陳慧明認為,「在美國設廠在成本上會有一些劣勢,你可能就地服務(國際廠商),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一部份,甚至的(產業)生態系的部份,這部份幫助就很大。」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美國當地時間27日在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專題演講也指出,隨著美中貿易戰,台灣對美出口連年大幅成長,顯見台美雙邊政策和產業的連動性高,美國想制定資通訊產業政策,需台灣參與。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車用晶片不足的部份,台灣也盡量的可以在產能利用率加強,去滿足客戶的需求。而不是在這個時間點,去大幅的提高價錢,獲取超額的利潤。」

學者表示,美國「晶片法案」與新廠建置補助款有關,但目前法案仍卡關。全球各大廠都在觀望,若法案順利過關,不排除台積電相關產業供應鏈,還有一波赴美設廠群聚效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