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中被野放的崁頂黑熊,至今已經野放超過9個月。林管處根據項圈定位,追蹤活動情況,發現這隻黑熊已經有找到固定棲地,而且行動矯健,推測健康狀況良好。工作人員得知黑熊平安後,也覺得相當欣慰。
血藤攀附的山黃麻樹上堆著枝葉,被認為可能是崁頂黑熊Umas夜間休息的巢窩。前年底,Umas在台東崁頂部落山區,受困套索且身中三槍,經過截掌手術等治療後,去年8月中被野放回林。台東林管處根據牠頸圈回傳的定位追蹤,發現牠活動範圍大,推測健康狀況良好。
台東林管處育樂課長林孟怡指出,「(剛野放時)牠是大範圍在探索牠,適合牠的棲地。牠有曾經就是往部落的方向走,就是回到牠比較熟悉的環境去。那一陣子,我們也是緊張了一下,後來牠就慢慢地也回往原始森林走。」
樹幹上新舊、大小不一的爪痕,讓林管處判斷這區除了Umas,可能還有其他黑熊在此活動。
不過事實上,黑熊野放並非每次都能這麼幸運,像4月帶著新編號568野放的東卯山黑熊,不到一個月就被發現遭槍傷、遇害。專家認為,野放地點的選擇及事後配套都很重要。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黃美秀認為,「野放的地點比較近的時候,如果加上食物比較缺乏,這個時候就有比較高的可能,熊可能會返家,回到牠原來活動的範圍,(這是)野放之後其實都更應該去防備的。」
黑熊行動矯健,有時會直接跑出保護區,遭獵殺或誤觸陷阱等都是野放風險之一。臺東近年發現台灣黑熊的通報案件明顯增加,林管處也跟當地部落合作,建立通報平台並推廣改良式獵具,就希望能降低黑熊因人為因素受傷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