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抗歧視 婦運團體盼修改「處女膜」一詞

性別平等教育推動多年,台灣女人連線和立委林淑芬指出,仍有許多過時且傷害女人的歧視語言存在,例如「處女膜」,應研議以適當名稱取代。

醫學美容當道,私密處整形也可行銷,某診所處女膜修復的文宣強調,雖然時代進步,性觀念越來越開放,還是有人對處女膜非常在意。不過婦產科醫學會強調,處女膜不是一層膜,也無法和是否為處女、是否有性行為經驗畫上等號。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處女膜它其實是在陰道口的一些結締組織,傳統社會就給它關係著童貞跟處女意涵的一個名稱。」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處女膜名不符其實,產生不少迷思;臨床上也有女性擔心處女膜受傷害,導致疾病防治困難或延誤診斷,呼籲衛福部研議適當名稱取代。但衛福部表示,醫學辭典並沒有這個名詞。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陰道瓣是比較合婦產科醫學會講的,它是一個瓣不是一個膜,如果大家覺得有一個更合適取代的名詞,當然就是一起來推動。」

由於教育部國語辭典和國教院網站相關中譯,確實有不少處女膜名詞與解釋,連線要求教育部修正。

國教院副院長顏慶祥表示,「所以基本上我們會與時俱進,而且是朝向性別平等的角度去做出發,這個沒有問題。」

教育部表示,國語辭典字詞有其時空背景和脈絡,持續在修訂中,處女膜是這波性平教育檢視的字詞之一,等審議小組討論,最快4個月後更新內容。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