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今年變革,其中個人申請二階使用的備審資料改為「學習歷程檔案」,坊間更出現代寫或美化歷程的廣告,但高中老師說,學習成果得由授課老師每學期認證,大學教授更能透過面試得知是不是學生寫的,不要花冤枉錢去找業者操刀。
確認去北市動保處服務學習的時數,再看一下課程學習成果報告,高三的方同學為學習歷程檔案做最後統整。台北市大直高中三年級學生方同學表示,「課程學習成果就是上傳一些跟生物相關的,因為這學期就有解剖的內容,所以就會比較相關」。
方同學說,一二年級不清楚學習歷程檔案怎麼弄,三年級較掌握要領,最近才在多元表現,補上新的證明和自主學習內容。而有業者嗅到相關商機,強調可代寫代製,有家長私訊業者,回復是給基本資訊再撰寫,一個項目500元,但高中老師以學習成果為例,不太可能代寫。
台北市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則指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帳號權限進來的東西,我想應該也不是一般坊間的業者可以去幫忙處理的部分,也拜託每個授課老師都很確實去檢視孩子的作品,是不是跟當初跟孩子講好約定的部分。」
學習成果由授課老師每學期認證,很難代寫,但多元表現不用老師認證,如何防弊?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主持人林國明說,大學教授從學生準備的資料,加上面試交叉比對,看得出資料的真實性。
林國明說,「你在綜整性的(資料)裡面,你有什麼樣的能力跟特質,教授也會在口試裡面,針對你這些能力跟特質來詢問你。」
林國明說,進到個人申請第二階段,學生最多只能勾選3件課程學習成果給教授看,重質不重量,而多元表現就算活動一堆,無法展現能力與特質也是枉然,業者根本在騙錢,家長不要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