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示警氣候變遷嚴峻 學者:應建立危害地圖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28)日發布重大報告,示警全球再不行動,將導致嚴重後果,國內學者認為,世紀末將溫度控制在攝氏1.5度,已成急迫的新目標,並建議國內應該製作「氣候變遷危害地圖」,才能提出正確的調適策略,否則是在瞎子摸象。

極端氣候席捲全球,不是帶來大雨成災、就是嚴重乾旱,聯合國IPCC示警全球在世紀末增溫,要從原本攝氏2度下修至1.5度,就算如此減碳的挑戰仍然非常嚴峻。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表示,「基本上都慢慢朝向希望控制在1.5度C,因為2度C的話,可能很多的措施都已經不足以應付2度C帶來的影響。」

28日晚間,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學者在IPCC發布報告後,第一時間線上解析台灣處境,學者指出極端氣候帶來的是複合災難,亟需跨部門合作,而天然災害頻繁的台灣,該如何調適?包括水旱災、土石流、熱浪、寒害,政府應以科學為基礎,先建立「危害地圖」。

童慶斌指出,「他或許可以解決問題,可是我覺得解決問題絕對是事倍功半,而且不夠精準。」童慶斌認為,如果沒有氣候變遷之下的危害地圖,所有都不可能,而且都是在瞎子摸象。

報告指出全球36億人口處於氣候「高度脆弱」,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投入調適,但也示警,錯誤調適作為恐帶來災難,像是因應海平面上升、興建堤防來因應。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所教授李明旭認為,「它對海岸生態基本上是會造成另外的風險,也就是說這樣子的調適,通常是失敗的,它可能解決了一個問題,可是又製造了另外一個問題,所以這個版本裡面也強調這件事情。」

而銘傳大學都市計畫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表示,錯誤或不當的調適會造成災害風險轉移,國內常常看到,進而影響到弱勢族群,甚至更加劇風險,因此決策需納入公平正義精神,也在IPCC此次報告中多次強調。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