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止進口我國鳳梨,導致近期鳳梨價格波動大,面對農產品產銷失調,國民黨指控農委會收購農產品,常常只是砸大錢收購,最後再堆肥,糟蹋農民心血。對此農糧署回應,農產品沒辦法規格化,每年因為氣候不同或遇到疫情都可能導致價格波動大,因此把次級品抽離市場的作法,也是在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為了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的問題,農委會收購農產品,不過國民黨文傳會拿出108年度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決算數6.59億元的收購支出中,有3.23億元拿來掩埋、堆肥、以及送養豬戶做飼料等多元循環利用,其中收購項目又以文旦九千九百多萬最多,其次為鳳梨八千多萬、以及火龍果五千多萬元。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批評,108年民進黨執政底下,花了大筆的公帑收購水果之後,不是循環再利用,就是直接堆肥而已。 國民黨文傳會質疑,農委會解決產量過剩的問題,只是補貼、收購、再堆肥,用大撒幣的方式來維持產銷平衡,糟蹋農民的心血,而農糧署回應,近兩年因為氣候和疫情關係,農產品數量增加,為了調節價格,因此將次級品抽離市場,維護消費者權益也對農民收入有幫助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108年風調雨順也沒有颱風,所以各種作物長得非常好,盛產的情況之下,量一多價格就跌下來,那一年原先預算一億五,後來超過了大概五億收購次級品。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強調,農產品不是像工業產品可以規格化,一般收購的都是次級品,不但能有效穩定農友合理收益,也可保障消費者權益,未來產銷調節也將朝著輔導外銷、多元加工,以及國內行銷等方向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