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主場館建築師 為後疫情時代設計建築
陳詩童 / 整理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在後疫情時代,建築該如何防疫也成為全球焦點。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的建築師隈研吾認為,防疫建築必須要注意通風,還有良好的間隔距離,還以京都老街建築,來當成範本。
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各國陸續進入後疫情時代,不只生活型態改變,就連建築如何防疫也成了各國關注焦點。設計出日本新國立競技場、高輪Gateway車站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指出疫情過後不少建築設計師發現,現今建築的缺點就是太過密閉,很難防疫。
隈研吾說:「至今為止的建築或建築業界都是著重在製作「箱型」建築,但是這結果卻是無法讓人類幸福。」因為都市人口集中,寸土寸金,為了講究工作效率,建築多為氣密性高,能用小空間,容納許多人的形式,但這樣反倒容易發生群聚感染。
隈研吾指出:「事實上這樣的空間反而讓人容易累積精神壓力,而且要工作有效率,現在透過IT技術不需要把人一起集中在箱子內,反而這樣集中可能還會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以京都老街建築為例,「隈研吾」強調防疫建築就是要跳脫箱型建築,要放棄現在大樓以水泥、玻璃當建材,改為用木材能通風、並有良好間隔距離的傳統老屋形式。隈研吾解釋:「像是我們看到京都傳統木製的聯排別墅,無屋頂覆蓋的狹長走道空間,就這樣在建築內雖然看起來似乎很擁擠,因為用這形式交錯建構卻不會給人壓迫感,會讓人感覺生活在內外成一體的空間中。」
隈研吾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全球不少建築工程暫時停工,在注意到建築的防疫效果不好後,甚至想要放棄原本計畫。目前日本都市中還有很多空屋並未使用,但卻遭人忽視、棄置,實際上如果好好利用,改造成開放、又便於行動的空間,加上遠距辦公的科技技術,就能成為良好的防疫建築。
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各國陸續進入後疫情時代,不只生活型態改變,就連建築如何防疫也成了各國關注焦點。設計出日本新國立競技場、高輪Gateway車站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指出疫情過後不少建築設計師發現,現今建築的缺點就是太過密閉,很難防疫。
隈研吾說:「至今為止的建築或建築業界都是著重在製作「箱型」建築,但是這結果卻是無法讓人類幸福。」因為都市人口集中,寸土寸金,為了講究工作效率,建築多為氣密性高,能用小空間,容納許多人的形式,但這樣反倒容易發生群聚感染。
隈研吾指出:「事實上這樣的空間反而讓人容易累積精神壓力,而且要工作有效率,現在透過IT技術不需要把人一起集中在箱子內,反而這樣集中可能還會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以京都老街建築為例,「隈研吾」強調防疫建築就是要跳脫箱型建築,要放棄現在大樓以水泥、玻璃當建材,改為用木材能通風、並有良好間隔距離的傳統老屋形式。隈研吾解釋:「像是我們看到京都傳統木製的聯排別墅,無屋頂覆蓋的狹長走道空間,就這樣在建築內雖然看起來似乎很擁擠,因為用這形式交錯建構卻不會給人壓迫感,會讓人感覺生活在內外成一體的空間中。」
隈研吾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全球不少建築工程暫時停工,在注意到建築的防疫效果不好後,甚至想要放棄原本計畫。目前日本都市中還有很多空屋並未使用,但卻遭人忽視、棄置,實際上如果好好利用,改造成開放、又便於行動的空間,加上遠距辦公的科技技術,就能成為良好的防疫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