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有一群候鳥會從澳洲飛越五千多公里來到台灣,其中,有許多是與黑面琵鷺同樣瀕危的保育類鳥種,但是牠們所高度仰賴的泥灘地近年持續消失,為了讓牠們在台灣短暫停留時能充分休息,羅東林管處今年首次和養殖業者合作,嘗試以魚塭進行棲地營造。 候鳥春天過境蘭陽平原時,大約是白蝦養殖戶結束上一期養殖,準備把水放乾,進行曬池作業的時間點。合作養殖戶林勇丞說:「是這個時間開始在曬池,曬池就是要讓它殺菌。」 放乾的魚塭恰好可以做為鷸、鴴科候鳥的棲息地,羅東林管處與四位養殖業者合作,在候鳥過境高峰期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將魚塭水位維持在接近天然泥灘地的狀態,並參考生態系服務功能補償的精神,讓參與棲地營造的養殖業者可以獲得一份生態薪水。羅東林管處育樂課技正翁億齡表示:「我們就是要嘗試讓他們在地,能夠去根本性地扭轉這樣子的價值,讓他們理解友善農業、友善生產跟保育是不相衝突的。」林勇丞說:「重點就是要讓鳥過冬,在這裡經過有東西可以吃,像是過境旅館吃一下東西,吃得飽飽的,再飛到其它地方。」 從韓國、中國到台灣,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天然泥灘地因各種開發不斷減少,使依賴泥灘地覓食、休憩的鷸、鴴科鳥類數量不斷下滑,希望透過季新社區的棲地營造,讓更多瀕危候鳥順利完成牠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