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課業壓力大 學生焦慮求醫者眾

辦學成效在全球排行榜名列前茅的新加坡,繁重的功課和成績壓力,讓許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出現焦慮症狀,甚至有人因為考試不及格而跳樓。種種的警訊讓新加坡當局著手改革教育制度,但是最根本的關鍵還是家長的心態。

新加坡長年佔據全球教育相關排行榜上的前幾名,尤其當地學生在測驗數學、閱讀和科學能力、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中的突出表現,更是讓新加坡成為不少國家競逐效仿的對象。不過,這些亮眼成績背後,卻也往往隱藏著年輕學子不為人知的焦慮與痛苦。

新加坡女學生說:「我總是有很多作業,我得趕著寫完,很辛苦,希望我能多點休閒時間和睡眠。」

龐大的課業壓力和全憑考試成績決定的分流編班制度,導致有越來越多無法達到自己或父母期望的學生,尋求心理醫生幫助。連原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小一新生,都有可能因為上學適應不良,出現在診間諮商。

2016年甚至有一名11歲男童,因為考試科目不及格,在學期成績公佈當天,跳樓輕生。新加坡的自殺防治組織表示,每逢重大考試前夕,聯繫他們的學生數量都會增加。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學生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這和當地菁英升學主義盛行、把進入頂尖大學視為成功捷徑大有關係。

新加坡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Jason Tan說:「在絕大多數新加坡人眼中,大學教育比起技職教育還要高尚,而這種想法不容易改變。」

其中,俗稱小六會考的小學離校考試,更被普遍視為將來卡位好學校的關鍵與分水嶺,參加考試的小學生焦慮程度更是來到高點。新加坡政府近年來重新思考現行教育體制,並且在今年初進一步推動改革,包含減少初等和中等學校考試,以及改為只有重點科目才能力分班上課。

但是,先不論改革是否能夠取得成效、幫助大家快樂學習,只要新加坡家長不願意放棄「唯有讀書高」的固有觀念,孩子們恐怕還是難逃放學後補習上家教,天天寫功課到深夜的命運。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