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內食禁用「一次性吸管」 七月開始取締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從今年七月開始,環保署會加強取締內用的飲食,禁止使用一次性吸管,取締場所包含公部門、學校、百貨業和連鎖速食業。但消費者內用和外帶,會出現模糊空間,對此環保署也說明,如果消費者先表明外帶之後,取得吸管,結果又自行改內用,這不會被開罰,但也引發環團質疑此規則將會大開後門,無法落實減塑目標。

因應環保減塑,從七月起,只要消費者內用飲食、店家就不能提供一次性吸管,包含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業和連鎖速食店,共八千家業者,違規業者可開罰1200元到6000元罰鍰。但環保署提出新訂規則,如果消費者一開始要外帶,取得店家外帶吸管後,又臨時起意改內用時,則不算是內用餐飲,不會被開罰。

民眾 黃先生說,「我覺得這個政策是不是有點反覆,就沒有辦法達到原本效果。」另一位民眾吳小姐則認為,「他已經給了,你已經用了,那店家可以說我要收回嗎?不可能嘛,消費者也不能接受啊。」


有民眾質疑政策反覆,但環保署強調會著重在「結帳櫃檯」做稽查。

環保署廢棄組組長 賴瑩瑩表示,「因為他在結帳櫃檯,其實你還是會看說你是拿托盤還是不拿托盤,這樣子來判斷,民眾的情況很多,不一定是要來那麼嚴格執行。」

強調限塑政策,但「外帶改內用」卻不開罰,也引發環保團體質疑政府大開後門。

慈心基金會淨塑推動辦公室總監 陳立信指出,「其實這樣會製造出一些混亂出來,唯有政府訂定一個比較明確標準,業者比較知道如何去採取因應措施,如果產生模糊認定地帶,業者反而會無所適從。」

環團認為,環保署只要劃出明確標準,讓業者配合辦理,若消費者有不當行為,交給業者去擬定因應措施,才能讓政策真正明確落實。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