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些東西,我才發現驚覺不對。」台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鄭經偉拿著假學術期刊寄出的回函,鄭教授很生氣,去年收到號稱知名國際期刊的邀稿,花了半年時間做研究,寫出三篇論文,前後向三間期刊社投稿,兩個禮拜就收到確認函,後來經過查證,這些都是假期刊出版社。
台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鄭經偉說,「我就少了一個動作,沒有去查證到國家,或是台大圖書館裡的國家期刊去裡面查出來,是不是我們認可的期刊。」
經過交涉後,鄭教授的三篇文章,其中兩篇及時撤下,一篇還沒發文,及時挽救學術生命。這些假期刊出版社,主動向學者邀稿,雖然標明「影響係數」,也有國際ISSN編碼,但都是偽造的,鄭教授就是少了向國際查詢系統查證的動作。花了大量心力研究的期刊論文,一旦被這些假期刊社採用,除了失去原作版權,基於一稿不兩投原則,等於是被綁架,更可能替這個出版社背書。
中興大學學術組長蔣恩沛表示,「創新科學研究是不可一稿多投,所以你必須如果選定這雜誌,你版權是給它的,它有全部版權,可能你在這領域如果有一些聲望,人家看到會說連有這樣有聲望的學者都發表在這邊,可見它們是可信的,所以你會被利用成詐騙的工具。」
學界指出,為了升等和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教授和博士班學生,都要累積一定的論文發表量。這些掠奪型出版社,就是看準這樣的需求,向學者亂槍打鳥邀稿,等上鉤再要求投稿者付費撤稿。防範之道,除了向國際認證網站查詢,也要確認期刊編輯群的學者是否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審查時間通常也要半年以上,一旦火速通過審查,必須當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