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大學產業創新研發 培育博士創業人才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教育部鼓勵各大學投入新創研發服務,推動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今年第一年共有26校、46件計畫通過審議,通過率一成五,每件計畫每年最高補助6百萬元。教育部預估,要和產業界在4年之內,培養6百位博士級研發人才。暱稱「摸魚教授」的清大教授曾晴賢,說明學校團隊的鱸鰻養殖技術和產業連結,並且預估未來創造百億元市場的目標。清大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教授曾晴賢說,「經濟有幫助的水產產業的話,鱸鰻絕對是一個上選的目標,牠的產值絕對不亞於我們每一年一百億、兩百億左右的日本鰻。」
而台師大教育學院則是將VR技術結合長照,發展另類治療,協助人文領域博士生,開拓新創事業藍海。
台師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郭鐘隆說,「我也懂一點VR怎麼設計,但是他(工程團隊)更專業,我告訴他想法他去做、做出來,我告訴他哪裡對、哪裡錯,現在的社會是團隊合作,你要告訴他(博士)說,你是可以做新創事業,可以做研發,你也可以去申請專利,那個不是理工科的專利。」
鼓勵大學衍生新創研發公司,教育部推動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第一年共26校、46件計畫通過,通過率一成五,每件計畫一年最高補助6百萬元、總經費約2.7億,而且每年要考核,過關才能繼續補助。主要聚焦政府5+2產業、綠能、文創、新農業等產業相關。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表示,「五萬個老師,二十萬以上的碩士跟博士學生,我們國家的產業正在轉型,還有我們這些新創的產業,你說,這些哪裡不需要博士?」
高雄科大研發長蔡匡忠說,「之前的學生都把唸博士班的出路,直接想像的就是去大學當老師,那這個機會的確變少了,他們可以進到產業界,而且可以走非常高端的技術,未來甚至有非常好的出路。」
教育部希望透過計畫,讓學生博班畢業後也能選擇創業。但有過來人指出,博班學生為了拿到學位,會做出突顯量能的研究,但要開公司,把學術成果市場化,不是短期就能做到,除非創業資本夠足,或是政府支持給予補助,前景其實沒那麼樂觀。
而台師大教育學院則是將VR技術結合長照,發展另類治療,協助人文領域博士生,開拓新創事業藍海。
台師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郭鐘隆說,「我也懂一點VR怎麼設計,但是他(工程團隊)更專業,我告訴他想法他去做、做出來,我告訴他哪裡對、哪裡錯,現在的社會是團隊合作,你要告訴他(博士)說,你是可以做新創事業,可以做研發,你也可以去申請專利,那個不是理工科的專利。」
鼓勵大學衍生新創研發公司,教育部推動大學產業創新研發計畫,第一年共26校、46件計畫通過,通過率一成五,每件計畫一年最高補助6百萬元、總經費約2.7億,而且每年要考核,過關才能繼續補助。主要聚焦政府5+2產業、綠能、文創、新農業等產業相關。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表示,「五萬個老師,二十萬以上的碩士跟博士學生,我們國家的產業正在轉型,還有我們這些新創的產業,你說,這些哪裡不需要博士?」
高雄科大研發長蔡匡忠說,「之前的學生都把唸博士班的出路,直接想像的就是去大學當老師,那這個機會的確變少了,他們可以進到產業界,而且可以走非常高端的技術,未來甚至有非常好的出路。」
教育部希望透過計畫,讓學生博班畢業後也能選擇創業。但有過來人指出,博班學生為了拿到學位,會做出突顯量能的研究,但要開公司,把學術成果市場化,不是短期就能做到,除非創業資本夠足,或是政府支持給予補助,前景其實沒那麼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