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台中沙鹿拍瀑拉沙轆社 復興傳承文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位在台中市沙鹿區的洛泉里,過去是平埔族沙轆社。由於明鄭時期人數銳減,加上漢化頻繁,傳統文化逐漸衰微。當地為了復興文化,成立故事館和指導傳統舞蹈,讓大人小孩都能一起學習。

台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潘明燈指出,「沙轆社最全盛時期是有106位,在荷蘭時期有紀錄是沙轆社,是大肚王國的話,可能是幾千個人。沙轆社只有106人,也是比較多的部落。結果鄭成功來的時候,為了要取得一些土地,跟鄭成功反抗,就被殺到剩6位。」

沙鹿區的洛泉里,在每年農曆8月2號,於信仰中心普善寺舉辦傳統祭典,指導過去傳統舞蹈,並由施志昌老師協助著手改造,成為拍瀑拉沙轆社故事館。

社區規劃師施志昌表示,「這邊有一些上課桌椅,他們可以開會用。這邊就是一些古文物的展示,上面還會做職貢圖。」

潘明燈補充,「我們希望能夠傳承,傳到下一代改小孩。小孩的學習能力很強,我們跟竹林國小的校長講,他說好。」

社區也結合都發局綠美化概念,將拍瀑拉族的歷史背景,化為裝置藝術融入社區,讓牆壁上的畫作,能讓前來參觀的民眾,對沙轆社有更深入的了解。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