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住代護存而不廢 老屋勞動營培訓生力軍

老屋保存越來越受重視,高雄市政府實施「以住代護」來維持老眷村的狀況,實施3年來,發現能修老屋的師傅很難找,今年寒假,市府文化局特別辦12天的老屋勞動營,讓學生也來學如何修老屋。 竹子是骨架,再用泥土混合稻草和穀殼來填補成一道牆,老師傅實際示範,等牆壁乾了,再抹上一開始準備的灰作為牆面,就是傳統的編竹夾泥牆,眷村裡保存得宜的房子,還看得到這種工法做的牆,而圍觀和參加實作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建築、設計相關科系,是專程到高雄明德新村,學習這套工法。 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葉竣凱說:「牆都是用竹子編,然後用泥巴去舖,所以跟一般在學校學到的都不一樣。」 台北藝術大學學生盧巧倫也表示:「製作的部分就是真的比較難接觸到,所以可以更加認識到日式建築所有的構法。」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利用寒假舉辦老屋勞動營,因為台灣眷村原有將近900處,經過20年眷村改建,拆到只剩30處,目前眷村文化保存的最大問題,就是留下來的眷村逐年荒廢,缺乏養護。 高雄市政府文資中心主任李毓敏認為,「修復老屋的人才比較缺乏,因此我們也覺得在老屋修復的部分,政府有需要能夠成為一個育成跟尋覓種子人才。」 高雄首創眷村修築營隊,想了解青年學子傳承傳統技術的意願,沒想到錄取人數比預期多一倍,獲得迴響。市府也期許,未來高雄眷村能成為基地,持續舉辦傳承活動,為老屋修繕尋覓更多生力軍。 王介村 孟昭權 許政俊 高雄報導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