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戰爭停火協議後,真能迎來和平?【獨立特派員】
美促以哈停火加薩迎重建契機
今10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抵達埃及,與埃及總統塞西共同主持加薩和平峰會。土耳其與卡達等多國領袖代表亦出席與會。在川普的積極推動下,以色列與哈瑪斯雙方於峰會前夕達成停火協議。在簽署儀式上,川普強調這是一份詳盡且全面的文件,以全面落實停火,並啟動人道重建工作。
聯合國人道事務與緊急援助副秘書長Tom Fletcher證實,聯合國已準備周詳的計畫,將提供17萬噸包含食物、藥品等在內的關鍵物資,以支持加薩地區的重建。這項協議為加薩居民注入了希望,多數巴勒斯坦民眾表示,他們終於能放心讓孩子上學,不再於戰火威脅下生活。

停火數日破裂以哈互控違約再爆衝突
然而,這份得來不易的停火協議僅實施數日,即面臨嚴峻挑戰。以色列方面指控哈瑪斯武裝份子向以色列控制區域開火,造成以軍傷亡,並於10月19日對加薩再度發動空襲。哈瑪斯否認此項指控,並透過發言人Hazem Qasim呼籲所有調解方及國際社會立即採取具體行動,向以色列施壓,要求其停止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
隨後,以色列於10月28日發動更大規模的攻擊,起因是以方質疑哈瑪斯歸還人質遺體涉嫌造假。以色列政府發言人Avi Betzalel表示,哈瑪斯將先前已被以軍尋獲的青年Zafati的部分遺骸,偽裝成人質遺體轉交給紅十字會,並稱以軍已全程以無人機記錄。此事件凸顯雙方互信基礎極為薄弱,提升停火協議落實難度。
「停火換俘」啟動人質家屬盼平安返家
停火協議將「停火換俘」列為首要執行任務。根據協議規劃,哈瑪斯將釋放最後20名倖存人質,並歸還28具遺體。以色列則相對應交還近兩千名被囚禁的巴勒斯坦人,並以每具人質遺體換取15具巴勒斯坦人的遺體。
10月13日,載送以色列獲釋人質的紅十字會車隊受到當地民眾夾道歡迎。人質家屬代表Zahiro Shahar Mor雖對協議表示肯定,但強調必須確保所有生還者與遇難者都能順利返家。另一位家屬Gil Dickmann則對哈瑪斯缺乏信任,憂心人質無法毫髮無傷地歸來。在加薩,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Yusra Sultan對過往承諾的落空表達悲觀,但仍期盼本次和平峰會能兌現對人民的承諾。
遺體爭議延燒加薩戰後治理難題浮現
在換俘過程中,遺體歸還的爭議始終未能平息。截至10月17日,哈瑪斯雖交還10具遺體,但以色列質疑其中一名並非人質。哈瑪斯則辯稱,以色列禁運開挖礫石所需的重型機械,嚴重延緩尋找遺骸的進度。
在加薩納賽爾醫院,巴勒斯坦方面接收了120具遺體,但因缺乏先進的檢測技術,身份確認工作極為緩慢。加薩醫院院長Dr. Mohammed Zaqout解釋,部分遺體曾遭受酷刑和殘害,導致辨認工作極度困難,使得失蹤者家屬只能在焦慮中等待結果。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侍建宇分析,停火後的加薩治理權責仍是一大挑戰,包括哈瑪斯是否會解除武裝,以及國際社會提議由阿拉伯國家組成穩定部隊的具體細節與指揮權責,尚待談判釐清。

加薩兩年逾六萬死國際批以違反人道法
持續兩年多的以哈衝突,已導致加薩走廊大片地區化為廢墟,造成超過六萬七千人死亡,190萬人流離失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James Elder表示,加薩產婦和新生兒的處境達到前所未有的惡劣,並指出過去兩年間約有一千名嬰兒遇害。
由於資源長期匱乏,加薩地區兒童面臨無法保暖、缺衣、親友身亡的困境。圭亞那聯合國副代表Trishala Simantini Persaud在安理會警告,這是一場人為危機,將飢餓作為戰爭武器已構成對國際人道法的違反。
隨著以色列在加薩的無差別攻擊造成大量平民、醫護人員和記者傷亡,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譴責聲浪持續加劇。無國界記者組織總監Christophe Deloire指出,已有220名記者遇害,其中至少56人疑似成為以色列國防軍的目標。
去年9月,聯合國國際調查委員會發表報告,委員會主席Navi Pillay判定,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行為構成種族滅絕罪行。
台以合作引爭議 NGO批恐成衝突推手
聯合國的種族滅絕調查報告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程度不一。侍建宇觀察,英國、法國、德國等主要國家,並未因此停止與以色列的軍事或高科技合作。
有以色列廠商參與去年九月的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引發民間團體抗議。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成員張仲方質疑,台灣發展軍事產業的目的究竟是用於自保,還是以武器輸出來賺取企業利益,反而導致殺戮行為。他們指控有數十家台灣廠商涉入加薩衝突相關供應鏈。
針對此爭議,榮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劃專員謝美華回應,榮剛的國防應用鎖定在防禦性系統,並非攻擊型,呼籲外界無需擔憂。
此外,台灣對以色列的援助計畫也引發質疑。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批評,外交部曾規劃資助位於約旦河西岸非法屯墾區的相關計畫,此舉恐被解讀為支持以色列的非法佔領。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則回應,與以色列方面的討論聚焦於人道援助及衛生醫療合作,秉持「衛生無國界」的精神,並表示人道援助對象不分族裔,將持續推動與聲譽良好的國際人道組織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