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部發現「弓背青鱂」 為台灣第3種原生青鱂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黃世彬博士,在執行農業部林保署專案研究時,意外在台灣西南部溪流發現了「弓背青鱂」,經過形態及分子分析,確認是台灣新記錄的原生種,這也讓台灣的原生種青鱂魚累積到3種,比鄰近的日本還要多,而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Marine Research》。
研究人員在台灣西南部淡水流域進行研究,偶然在野外溪流發現「弓背青鱂」,當時觀察覺得它和已知的台灣原生種青鱂魚不太一樣,因此帶回進行復育及研究,經過分子分析還有形態觀察,確認是台灣特有種。
黃世彬指出,「不一樣的特徵在於就是,第1個牠體色比較偏黃,第2個就是牠的背鰭的位置比較偏後。」
黃世彬指出,從水面上觀察弓背青鱂,可發現它的背部明顯隆起,帶有偏黃鮮豔的體色,和目前已知的中華青鱂,和眼周有藍色偏光的成龍青鱂,外型有明顯不同,確認成為台灣第3種原生種的青鱂魚。
有趣的是,美國加州科學院也保存一批在1916年採集自台灣中部溪流的古老青鱂魚標本,但當時被鑑定為日本種,經黃世彬比對基因序列,確認這批百年前的標本其實也是台灣原生種。
黃世彬說:「這筆資料以前,在台灣究竟有沒有人有採過到弓背青鱂?然後我們就找到一份非常古老的標本。檢視了這一份標本我們發現,原來這一份標本它是鑑定成日本青鱂魚,但是我們發現它不是日本青鱂魚,它事實上它就是弓背青鱂。」
這項研究已獲登國際期刊,黃世彬指出,台灣原生種弓背青鱂魚與國外各地已知的所有族群都有所不同,具有獨特的遺傳特徵,也見證了台灣物種的多樣性。
黃瑀喬/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