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高工時、薪資停滯 制度未改善恐衝擊台灣醫療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嚴峻,根據調查住院醫師平均每月工時經常超過300小時,而主治醫師的月工時也達到196小時,醫師在面臨高壓的環境下,還得無酬加班,導致身心俱疲。如果制度面和醫院經營端不能立即改善,醫師出走,恐怕會對台灣醫療產生重大衝擊。
醫師疲憊的身影在長廊中匆匆穿梭,映照出台灣醫療的隱憂,人力短缺、薪資僵化與過度工時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住院醫師黃序立指出,「不能申報加班費也沒有休息到,老實說這對於病人安全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超時的工作會增加決策的錯誤率,這是我想大家顯而易見的事情。」
根據勞動部的指引,如果一個月工時超過276小時,或是連續2個月平均超過256小時,再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就跟過勞高度相關,然而不分科和住院醫師的工時普遍落在300至320小時,遠遠超過這個門檻。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住院醫師江承凡表示,「我自己經驗比較多是心悸的感覺,在中斷睡眠後比較明顯,然後再來就是注意力,你可以知道注意力就是沒這麼的集中。」
許多年輕醫師都曾經抱有憧憬,以為熬過不分科醫師與住院醫師階段後,工作壓力便會大幅減輕,但現實並非如此。調查顯示,主治醫師平均週工時仍達49小時,即便工時稍降,責任與壓力依舊沉重。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劉子洋說道,「中小型醫院我覺得主治醫師,哪怕你是20年、30年的資歷、教授等級的都要去第一線,去睡在醫院去值班,這是以前很多科可能沒有這樣子的狀況,急重症的這些任務實在是太龐大的壓力,下面的人又越來越不願意走我們這個科,所以就變成說無止境的一直會去奉獻在醫院、困在醫院。」
目前已有部分醫院開始調整值班制度,增聘護理與行政人員,並逐步關注年輕醫師的需求。當社會理解醫療工作者的辛勞,並建立更友善的制度與合理的資源時,醫師們才能繼續以專業與熱情,守護病人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吳仲安/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