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全球防制人口販運評比 台連16年達消除最低標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國務院今(30)日公布2025年全球防制人口販運評比結果,台灣政府持續努力,被列在第1級,也是連16年在第1級,但報告也指出,調查案件數較少、起訴的嫌疑人也較少,未完全落實受害者辨識程序;遠洋漁船的強迫勞動行為,乃至國際學生的血汗勞動都需改進。
美國國務院每年都會公布人口販運報告,檢視全球超過180個國家與地區政府,在遏阻人口販運所做的努力。2025年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政府完全達到消除人口販運的「最低標準」,台灣政府持續努力,被列在第1級。
台權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表示,「有肯定台灣政府一些做法,比方說培訓相關的一些修法,但其實報告內容不斷的在強調一些制度性的問題,特別是遠洋漁工的部分。」
台權會指出,這份報告維持多年來關注外籍移工的議題,但引入蠻多公民社會的意見,包括當局調查的案件數量較少,起訴的嫌疑人也較少,受害者身份識別程序未能全面落實,導致一些受害者,難以獲得司法公正和保護性照護。而檢查規程不足與不同部會權力和責任的分散,阻礙強迫移工進行識別、調查和起訴的努力,包括台灣高度脆弱,遠洋漁船的強迫勞動行為。
而這正好呼應台權會與日本人權團體HRN,30日在東京發表的報告,台灣的刺身級鮪魚約85%銷往日本,供應鏈複雜且不透明,存有嚴重的潛在人權風險。
台權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指出,「就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想辦法,去找到幾個涉及強迫勞動的漁船,它跟日本的市場是有一些微薄的關係的,包括比如說金流,我們只能去證明到這個部分,實際的這個漁獲、實際的金流長什麽樣,其實那有待整個海鮮供應鏈,它要建立更透明的機制,才有辦法去釐清。」
漁業署回應,民國115到118年推動第二期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已送行政院審議。而民國111年起增聘60名漁業勞動檢查員,對遠洋漁船勞動檢查,每年檢查5成以上遠洋漁船,若涉人口販運,就通報司法警察機關進行人口販運被害人鑑別及偵查程序。
姜筑/編輯